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开锁换锁 > 正文

杜如晦-唐朝初期大臣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4-12-29 09:12 13

杜如晦

《杜如晦》,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朝初年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如晦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为官,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隋大业年间,杜如晦深受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被补用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后弃官而归。唐高祖平定长安(今陕西西安)后,杜如晦被秦王李世民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不久升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总管府长史。后来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常参议军中机密,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天策府建立后,杜如晦任从事郎中。后又参与谋划“玄武门之变”,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又以本官检校侍中[a],兼任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右仆射[b],仍掌管选拔官吏事宜,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冬季染病辞官,贞观四年(630年)病逝,享年四十六岁。逝世后,唐太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下葬时,加赠司空,谥号成,并亲笔下诏令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杜如晦逝世一周年后,唐太宗追赠杜如晦为密州刺史,改封莱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阎立本为二十四位功臣绘制等身像置于凌烟阁中,杜如晦位列第三。

      杜如晦现仅存《虞世基罪当死论》这一篇文章,是上书给唐太宗的奏议。认为臣子的职责是谏诤,应该恪尽职守,有言于天子,不可偷安高位。杜如晦担任宰相时,天下刚刚安定。台阁制度、礼乐典章都由杜如晦、房玄龄两人共同制定。《旧唐书》评论称:房、杜二人,皆有卓越的治国之才,又恰好遇到明主,进献的计谋都合适,因而成就太平盛世。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擅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唐朝谈及良相,首推房、杜二人。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