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医说的风的症状 治疗方法 用药
最佳答案:
# 症状
- 外风
- 风邪袭表:出现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喷嚏等,如感冒初期常见此类症状。
- 风邪犯肺:表现为咳嗽、咯痰、喘息、胸闷等,像一些外感咳嗽多由此引起。
- 风邪中络:可见口眼歪斜、肌肉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如面瘫、破伤风等疾病可见此类症状。
- 内风
- 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常见于高血压等疾病引发的中风。
-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躁扰如狂,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在高热惊厥等病症中出现。
- 阴虚风动: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等,多见于一些慢性疾病后期,阴液亏虚时。
# 治疗及用药
- 外风
- 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束表证,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为常用药,方剂可选荆防败毒散、葛根汤等。
- 祛风清热:针对风热犯表证,常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 祛风胜湿:风邪夹湿时,用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等,如羌活胜湿汤可祛风胜湿止痛。
- 内风
- 平肝息风:用于肝阳化风,以石决明、珍珠母、天麻、钩藤等为主,天麻钩藤饮是常用方剂。
- 清热息风:针对热极生风,常选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等,如羚角钩藤汤可清热凉肝、息风止痉。
- 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者,以龟板、鳖甲、阿胶、地黄等滋阴之品为主,大定风珠可滋阴息风。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因此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
中医治疗感冒有传统的经验和特色,主要是着眼于“正”、“邪”关系的调整,即通过对机体状态的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1、风寒感冒
多见于冬春季,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主要症状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周身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
咳嗽、咯稀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应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以含有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为主要成分。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
宣理肺丸、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
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
2、风热感冒
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重、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或扁桃腺肿痛、鼻塞、流黄
涕、咳嗽、咯出黏痰或黄痰、口渴喜饮、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疗应选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以含有菊花、薄荷、桑叶等为主要成分。如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
片、板蓝根冲剂等。方药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中成药可选用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丸、清开灵口服液等。羚翘解毒丸适于发热、咽痛、咽干、
咳嗽症状;银翘解毒片适于风热感冒,以咽喉肿痛、小便短赤为主要表现者;柴胡口服液主要用于以发热为主者;板蓝根冲剂适于发热、咽痛;
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发热、咽痛为主者。
3、暑湿感冒
多见于夏季,因患者素有湿热,又加感冒而得,也可因过食冷饮瓜果而引起。主要是恶寒发热、头痛头胀、胸膈痞满、腹痛肠鸣、呕吐腹
泻、身乏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宜芳香化浊、和中解表。可服藿香正气胶囊、十滴水、六一散、云香精、四正丸、...定中丸、
天中茶、甘露茶、甘和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