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河》,此词条收录于12/24,仅供参考
亚马孙河(葡萄牙语:Rio Amazonas,西班牙语:Río Amazonas,英语:Amazon River),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河流位于南美洲北部,发源于秘鲁的内瓦多·密斯米峰(Nevado Mismi),自西向东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八个国家以及法属圭亚那,最后注入大西洋。亚马孙河全长约为640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70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6.6×103立方千米,约占全球径流的17%,占大西洋径流的50%;支流数超过15000条,主要支流有马拉尼翁河(Río Marañón)、内格罗河(Rio Negro)、马德拉河(Rio Madeira)等。
亚马孙河形成于白垩纪至古近纪,当时分为向东和向西两个流向;经过安第斯山脉隆升带来的一系列地质变化,在中新世形成现今流域格局。流域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主要包括平原、山地和高原等,整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都较为平坦;属热带气候,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以及局部的垂直气候。由于气候和地质等原因,亚马孙河流域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属矿石、石油和天然气。此外,亚马孙河流域大部分面积被热带雨林覆盖,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植物物种超过30000种、鱼类近2000种、爬行动物60种、哺乳动物科35个以及鸟类约1800种;流域内还设立了众多保护区,如阿尔帕瓦约-米沙纳保护区、阿马卡亚库国家自然公园、亚马孙国家公园等。
亚马孙河流域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约11200年前,流域内就有印第安人居住;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之间,逐渐发展形成了马拉若文化和圣塔伦文化。5~15世纪,马拉若文化、圣塔伦文化在亚马孙河流域逐渐繁荣。1541年,欧洲人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到达此地,此时,亚马孙河周边地区的美洲印第安土著居民超过300万。然而,21世纪初,受西方殖民、森林砍伐和土地的商业开发等因素影响,印第安人口已降至不足20万,同时采矿污染、森林砍伐和湿地退还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亚马孙流域受到两个重要多边公约的管辖,分别是《亚马孙合作条约》和《亚马孙合作条约修正议定书》。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亚马孙河流域兴建起许多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例如巴西的马瑙斯市、秘鲁的伊基托斯和哥伦比亚的莱蒂西亚等;流域内还开发了许多风景名胜,如水域交汇处、波泰拉瀑布等,还拥有马瑙斯和贝伦两座旅游城市。此外,亚马孙河流域也修建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最出名的为世界第四、巴西第二大水电大坝综合体贝洛蒙特大坝(AHE Belo Monte) 。
- 上一篇: 密西西比河-位于北美洲的世界第四长河
- 下一篇: 沼泽-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