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如何治疗配图,仅供参考
6. 院内救治对于重症中暑的患儿,应立即送往具备儿童重症监护条件的医疗机构。中暑患儿院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迅速降低核心体温及予以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规范的救治流程有助于早期降温,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推荐意见13:对于重症中暑患儿院内治疗,首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及时予以重症监护治疗(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
# 6.1. 有效控制体温
早期降温仍是中暑患儿院内急救的要点,可单用或联用多种降温方式,包括使用降温毯、冰敷、浸浴等降温方式。同时可通过静脉通路,使用提前预冷的0.9%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溶液进行补液。对于病情较重的年长儿,可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建议核心温度管理的目标是维持直肠温度在37~38.5℃之间[ ]。
# 6.2. 呼吸支持
对于无呼吸的中暑患儿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给予合适的呼气末正压通气,并做好有创呼吸支持向无创呼吸支持的过渡,做好气道管理,避免脱管、堵管的发生。对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儿可给予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或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 6.3. 液体管理
对于循环衰竭的患儿,应及时扩容,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及时恢复血容量,最初4 h可补充等张晶体液。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动脉血气、乳酸、尿量等指标评估循环状态,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推荐意见14:有效控制体温,使直肠温度维持在37~38.5℃之间;给予无呼吸患儿气管插管及有效的液体复苏是儿童中暑院内治疗的首要措施(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
# 6.4. 器官功能保护治疗
重症中暑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中暑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效的器官功能保护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昏迷等脑损伤患儿,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予以机械通气。对于出现颅内压增高患儿,可使用甘露醇0.5~1.0 g/kg,30 min内输入以降低颅内压;也有学者推荐使用3%氯化钠用于脑细胞脱水治疗[ ]。对于伴有抽搐发作的患儿,可静脉注射地西泮0.3~0.5 mg/kg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3~5 mg/kg。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缩短患儿昏迷期,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对于横纹肌溶解的患儿,应注意液体治疗及碱化尿液,尿量应保持在2 mL/(kg?h)以上,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保证尿pH>6.5。对于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同时有高钾血症的患儿应慎用洋地黄,同时注意切忌快速补液,避免加重心功能负荷。亚低温治疗对于脑保护、尽早恢复脑功能是有益的,有利于危重患儿预后及减少后遗症。对于持续性无尿及高钾血症患儿,可使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同时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治疗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可根据凝血功能结果选择替代治疗,包括根据病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对于早期高凝患儿,应进行抗凝治疗,选用肝素钠25~50 U/kg静脉滴注,可6~8 h重复使用,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适时停用抗凝药物[ ]。
推荐意见15:关注重症中暑患儿多器官功能损害情况,器官功能保护治疗是重症中暑监护治疗的重点;早期积极处理高凝,有利于器官灌注及功能改善(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
# 6.5. 监测
中暑患儿的院内监测是早期评估多器官功能损伤程度的关键[ ]:(1)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患儿体温,逐步使体温降至37~38.5℃;(2)放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2 mL/(kg?h);(3)对于中暑高热患儿,应校正血气分析结果,因为体温超过37℃,每升高1℃,动脉血氧分压降低7.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4.4%,pH值降低0.015;(4)发病24 h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更常见于发病48~72 h,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情况。
推荐意见16:中心体温、呼吸、循环、凝血功能是儿童重症中暑的监测要点(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department":"
- 上一篇: 中医怎样治疗荨麻疹
- 下一篇: Jeff Beck-英国吉他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