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望月怀远赏析 1000字以内
最佳答案:
- 起句不凡,情景交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描绘出辽阔大海上明月缓缓升起的壮丽景象,意境雄浑阔大。此句纯为写景,却自然引出下句的“怀远”之情。明月升起,诗人不禁想到远在天涯的亲人,此刻也正与自己共赏这轮明月。景与情在此巧妙融合,毫不突兀,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 直抒胸臆,情意绵绵:“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指诗人自己,多情之人怨恨这漫长的夜晚,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整夜都沉浸在相思之中。“怨”字生动地表现出因离别而产生的幽怨与无奈,“竟夕”则强调了相思的时间之长,从夜晚一直持续到天亮。这两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细节描写,细腻入微:“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因相思难以入眠,于是灭掉蜡烛,却发现月光满屋,更觉可爱。他披衣走出屋外,长久地望月,不知不觉中露水已经沾湿了衣裳。“怜”字写出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与珍惜,“觉”字则细腻地表现出诗人对露水沾衣的敏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望月时间之久,思念之深。这两句通过细腻的动作和感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彻夜难眠、望月怀远的情景。
- 构思奇妙,余韵悠长:“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在相思不眠之际,想把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又深知无法做到,于是只好回到屋内,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聚。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的诗意,翻古为新,将无法传递的情思寄托于梦境,构思奇妙,意境幽清。诗至此戛然而止,却让人感觉余韵袅袅,回味无穷。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情意缠绵却不见感伤,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意境幽静秀丽,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展现了张九龄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的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歌一开始就用“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加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更渲染了宁静、空灵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阔大、静谧的境界,漾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望月”往往伴随。“怀远”之意,南朝宋人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唐代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十五夜望月》),宋代苏轼“千里共婢娟”(《水调歌头》),都是望月怀远的名句。此处作者用一个“共”字,纵概古今,横括地域,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首联紧扣题目下笔,意境美丽深
作文 望月怀远 600字
冬夜,我一人漫步在银色茫茫的雪地里。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
偶一抬头,或模糊地听见几声爽朗的笑声;或隐约地看见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包饺子,好不热闹。
孤身一人的我仍旧低着头,在雪中漫步。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海边。海潮啊,你不该这么汹涌!海潮啊,你不该这么澎湃!你让我在你面前感到无地自容。你刚强的性格让我崇敬又让我惧怕。我是一个受过打击的人,任何困难和灾难都让我恐惧。而你,你那汹涌澎湃的海潮好像是要倾吞一切灾难。
风停了,海面也渐渐平静了,我却依然一动不动地望着那曾经用那慈母般的浪花唤回海外游子的大海。
黑夜中的大海,虽然不比白日的壮观,可也别具风韵。沿着海边行走,看着皎洁的月色,使我想起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刻,在遥远的故乡,我的亲人们在赏月吗?他们也与我一样,在雪中漫步吗?
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发现我走不动了。我的身上已覆满了洁白的雪花……
月光离我越来越远,但它却把我的心灵照得越发明亮;退去的潮水离我越来越远,但它附在我身上的勇气和力量是我感到火一般的热情。我抖落了浑身的积雪,微笑着与月光,与潮水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