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开锁换锁 > 正文

吕氏春秋-一部系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杂家理论散文著作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4-12-25 01:20 20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此词条收录于12/25,仅供参考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国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吕氏春秋》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上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吕氏春秋》兼收儒、道、墨、名、法、兵、农、阴阳各家学说之所长,展现了先秦时期哲学、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养生等多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后人认为《吕氏春秋》为“杂家”之始。其编撰结构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在文学方面,它的文章短小,质实平畅,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记录了许多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保存了大量先秦诸子百家的遗佚文献,为先秦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人评价为“先哲之话言,千古之佚事,赖此以传于后世”。

《吕氏春秋》的命名言简意赅,“吕氏”指此书是由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庄襄王),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西入咸阳,游说华阳夫人(孝惠文王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孝惠文王死,子楚即位,吕不韦受任为相,食邑十万户,封文信侯。不韦之姬有娠,献之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通于太后,门下有宾客三干,家僮万人。赢政亲政后,他发动政变失败,被免去相职,出居河南,再徙蜀郡,途中忧惧自杀。

“春秋”之意则有不同的说法。“春秋”取自“春秋代序为一年”之义,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史书名称。孔颖达《春秋正义序》中说:“夫春秋者,纪人君动作之务……兴动顺其节,失则贬其恶,得则褒其善,此春秋大旨,为皇王之明鉴也。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及《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均以此命名。第一种说法认为,《吕氏春秋》以十二月令为《十二纪》卷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之顺序而写,正是“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本义,所以以“春秋”命名。这种说法出现较早,汉代的郑康成、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耿文光及现代的朱守亮、赵逵夫、李家骧等都支持这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认为,《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效法孔子作《春秋》,以寓褒贬、劝戒之意,是用来教导秦王嬴政的一部治国大纲。这种说法主要出现在清代及之后,章学诚、刘咸炘、孙志楫、田凤台等及日本学者松皋圆均支持这种说法。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