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搬家搬厂 > 正文

嗟怎么读,嗟怎么读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3-04-07 08:44 443

嗟怎么读

嗟怎么读

      嗟读[jiē]
      叹词:
      (1)(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感叹声[alas]
      嗟叹使心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指野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陆绝—唐?韩愈《师说》
      嗟乎!…非此之由乎。——清?刘开《问说》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3)又如:嗟乎(嗟呼。表示感叹);嗟讶(感叹,惊叹);嗟异(感叹称异);嗟悼(哀叹,悲悼)
      (4)表示呼唤[hello]
      嗟,我士,听无哗。——《书?秦誓》
      (5)又如: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
      (1)叹息[sigh;heaveasigh]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唯悉喊姥吟留别》
      (2)又如:嗟呀(叹息);嗟咨(慨叹);嗟怨(悲叹、怨恨);嗟伤(叹息伤感)
      (3)赞叹[gaspinadmiration,highlypraise]
      见其所为文,嗟赏之。——《宋史?王质传》
      (4)又如:嗟仰(赞叹景仰);嗟尚(赞叹嘉尚);嗟赞(赞叹);嗟异(赞叹称异)

嗟怎么读

      jie第一声,古文语气词

初读诗经《豳风·七月》

      流沙河老师讲解

      豳这个字念bīn,豳国是周民族早期的根据地,从周公的先祖公刘开始,就在那里开辟农业基地。

      《豳风·七月》这首诗就是写豳国的农民在农村的一年是怎么过的。

      这首诗一开始从农历七月写起。为什么不从正月里开始写呢?这和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有关。因为这个时候夏去秋来,从春耕开始的繁忙的庄稼活路,包括栽秧薅秧、中耕追肥等,都已经告一段落,只需要等着秋收了,这个时间有一段农事空闲。

      这首诗很长,要分成八章来讲。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的古音,在豳地读音近xǐ。在讲解的时候为了好懂,我们就读huǒ,但是在诵读的时候可以读xǐ。所以外行来读这首诗,一上口会觉得不押韵,如果知道这一点,就能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什么叫“七月流火”?中国古代天象学里所称的“东宫苍龙七宿”,位于这条“苍龙”的心脏,因此又叫“心”。苍龙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说的天蝎座,这颗“火”就是∝(希腊文首字母)星。这颗星有一个特点,可以用来测算季节:如果天刚刚黑的时候,看见这颗星在正南方天空出现,那就是到了夏秋之交;接下来半个月,这颗星会逐渐向西南偏斜,每一夜的同一时刻,你都能看到它的位置在下移,越往西边,位置就越低,其轨道是一道从南往西南角下滑的弧线,这个天象就叫“七月流火”。

      看见“七月流火”,农夫就知道马上要秋收了。这应该是古代豳地农夫的常识。

      豳地的气候不像我们成都平原,夏秋之际变化很大,秋天就要穿棉衣了,这就是“九月授衣”,“授衣”就是把缝好的棉衣交给要穿的人。这个开头是很富有人情味的。

      接下来“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是形容风声和寒气的。“一之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历十一月,冬至就在那个月;“二之日”是十二月,就是腊月,这个时候寒气袭人,冷得心头发紧、手脚冰凉。“觱发”读音bìbò,十一月西北风来了,吹得房子哔剥哔剥地响。“栗烈”读音lìliè,就是凛冽,形容寒气逼人的那种感觉。这种天气如果没有棉衣、短袄,你怎么把这一年过得完?你就活不下去,要冷死了,所以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褐者,短袄也;卒者,终也;“卒岁”就是终年的意思。

      后面的“三之日”当然就是正月,“四之日”就是二月了。正月间土还是冻的,没法去种庄稼,不能下田,但是家里的农具需要清理,坏了的要去修。二月土地已经解冻,人可以下田,开始春耕了。这就是“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耜”是古代翻土的农具,有点像现在的洋铁锹,但是是木头做的,“于耜”就是清理农具。举趾者,抬起脚也,这和春耕是什么关系?那时候还没有牛耕,耕地就是拿耜去挖土,要挖得深就需要用脚踩,踩下去再撬一下,一踩就要把脚举起来,所以“举趾”就是开始干活耕田了。趾者,脚也。

      开始春耕是农家的大事,所以在春耕第一天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全家都要参加,这就是“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妇者主妇也,妻子也;子者,子女也;“同我妇子”就是全家出动。馌读音yè,就是给田头的人送饭;彼者那个也、那边也;南亩指农田;“馌彼南亩”就是送吃的到农田去。“田畯”为管理农事的官,《郑注》:“谓田畯所以督约百姓于井间之处也。”“田畯至喜”就是农官很高兴。这三句诗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啊!

      不要以为“发”不能读bò,“发”字左边加三点水,就是泼水的“泼”,加提手旁就是拨弄的“拨”,发的古音就读近bò;后面的“亩”也要读mǐ,都是押韵的。

      第一章从初秋讲到第二年春天。春天到了,除了春耕,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忙,第二章就接着往下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前两句和第一章一样,是在反复地讲述同一情景,也是“兴”,接下来第二行,才是接着讲:春天来了,天气已经暖和,黄鹂鸟在春阳中鸣叫,农村妇女挎着很深的筐子,沿着小路走向桑园,去采摘喂蚕子的桑叶。这些年轻女子,每人手里提了一个很深的筐,顺着小路走。这个“载”是“开始”的意思,“春日载阳”就是阳气已经恢复,变暖和了。“仓庚”就是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说的黄鹂,叫声非常清脆,就像是“岗岗岗”地叫,所以它叫“仓庚”。女者,农村妇女也;懿者,深也,所以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很深,就称为懿德;懿筐是很深的筐,有点像我们四川农家用的背篼那样的一种筐子。遵者,顺着也,沿着也;微者小也;行要读háng。“遵彼微行”就是沿着小路走。“爰”是“于”和“焉”二字拼成的,我们已经讲过。求者找也。“柔桑”就是嫩桑叶。这又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春日劳动画面啊:“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后面两句也和养蚕有关:“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什么叫春日迟迟?因为春天来了,白昼渐渐变长,就觉得时间走得慢了。“蘩”是一种菊科植物,又叫皤蒿,有点像茼蒿菜,因为它的叶子背面是白的,所以叫皤蒿。皤者,白色也。“采蘩祁祁”是说那些采桑的、采蘩的年轻女子很多。祁者,众多也。最后这两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里所说的伤悲,按我的理解,它和“哭嫁”的风俗有关。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前三天开始,每天都要哭,一边哭还要一边唱,大意就是:我要离开我的妈哟,离开我的爸哟,离开我的兄弟姊妹哟,还不晓得婆家那边今后对我好不好哟……这就叫“哭嫁”。这一句诗也就暗示了,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就有城里面的公子哥到桑园来相亲,这些采桑女子也意识到这一点,既有担心,又有期待。殆者等待也。

      第三章也是从“七月流火”开始,然后再写后面的农事: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萑苇”读音huánwěi,是芦苇一类的植物,“八月萑苇”就是八月的农活要砍芦苇。因为豳地那边没有竹子,要用芦苇晒干后来编养蚕的簸箕。蚕月就是农历三月,这个“条”通修理的“修”,“蚕月条桑”就是三月间要替桑树修枝,所以下面是“取彼斧斨”,斧和斨都是修枝的砍削工具。远扬者,伸得太远和扬得太高的枝条也;猗者牵引也。“女桑”则是非常专业的术语,特指那些长在很柔弱的枝条上的桑叶,“猗彼女桑”就是拉着那些很细很弱的枝条,采摘上面那些桑叶。

      “鵙”读音jú,又名伯劳,是一种猛禽,叫声就是很低沉的“jú、jú、jú、古人认为这种鸟的叫声有阴气,和秋天的阴气相连。这个“载”是“开始”的意思,““绩”的本义是一道工序,就是把很多股细丝绞成较粗的线,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载绩”就是把蚕丝绞成线的工作完成了。绞成线以后还要染色,“载玄载黄”就是有的染黑,(玄者黑色也),有的染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是用一个农家女的口气在说话:我们家染的丝,又红又亮,但是那是为人家富家公子做衣裳用的。孔者很也,非常也;阳者亮也,光鲜也。

      第四章: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前面四句简明扼要,极有表现力:四月间,种植的中药材开花了;五月里,知了四处鸣叫起来;八月里,庄稼秋收;十月里,落叶纷飞——这是多么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哦!秀者,植物吐穗开花也;“葽”是中药,炮制以后就是中药远志。那时候的农家不仅要种庄稼,还要种中药。“蜩”是蝉的古称,读音zhāo,把“知了”读快一点,就是这个音。“获”是顶替一个在汉字简化时被枪毙掉的字,它的正体字是“穫”,表示种植的收获,而打猎的收获是“獲”,区别得一清二楚。现在就没有办法,只好混用为一个“获”。“陨萚”是树叶纷纷掉落,陨者落也,萚者树叶也。这些诗句写得多么好啊!

      十一月,进入冬季,开始打猎了。古人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每一年开始打猎,也和春耕一样,是要举行仪式的,就是这个“于貉”,又叫“貉祭”。后面的“取彼狐狸”,是指狐和狸两种动物,“狸”指野猫,又叫山猫,是一种类似于豹子的猛兽,它的皮毛和狐皮一样珍贵,所以要卖给那些有钱人家去做皮衣,这就是“为公子裘”。

      十二月更冷了,就把农夫组织起来,以打猎代练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训。“其同”就是集合起来;缵者继承也;“载缵武功”是完成武功传习。怎么传习?以打猎代练武。小野猪叫“豵”,读音zōng,归咱们自己;大野猪叫“豣”,读音jiān,要献给豳公,这就是“言私其豵,献豣于公”,言者俺们之“俺”也,俺的古音就是yān;“公”就指豳公。

      第五章也写季节的变化,但它开始是从昆虫的生态来写的,后面转向农家的日常生活,非常之细腻生动: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斯者,那个也。螽读音zhōng,又是个拼音而成的字,“蚱蜢”的连读,就是这个音,大家自然就知道“螽”是什么了。古人观察欠精,认为蚱蜢的叫声都是用后腿锯它的翅膀而发出来的,“动股”就是描绘它的这个动作。其实不是这样。很多蚱蜢根本就不叫。莎鸡者,草虫纺织娘也;“振羽”者,扇动翅膀而发声也。“莎”在这里读音suō。前两句都是在说草间虫鸣。后面这四句是写蟋蟀。蟋蟀怕冷,七月在田野里叫,八月跑进我们的院子里来叫,九月就进我们房子里面来叫,十月就直接钻到我们床下去叫了。野是田野;宇是楼宇,指屋檐下面;户是房门。这是用一只蟋蟀鸣叫的位置,来写大自然气候的变化,没有细致的观察,怎么写得出来!

      下面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也是这样细致的描写。穹者窟窿也,洞穴也;窒者堵塞也。古人居处简陋,室内到处都有老鼠挖的洞穴,冬天一来就要透风,所以要用烟熏的办法来赶老鼠,然后把这些洞穴封死。“向”是居室背后向着北方的窗户,“塞向”就是堵住北窗;墐者稀泥也,户者门户也,“墐户”就是用稀泥巴糊住门扇上的缝隙;古时候没有暖气设备,这些都是北方居民冬季防寒的措施。

      所以他在下面就感叹:我们的妻子儿女,到了这个时候,才进入经过这一番准备的房间,入室而居,等着过年改岁了。嗟是感叹词;改岁是过完一年要进入新的一年了。读到“入此室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周人的先民在冬季到来之前,并不是全都住在家中的,那就当然是住在野外了,为什么呢?看守庄稼。他们要轮换着值班,住在田野里,防止野猪、雀鸟来刨食种子、糟蹋庄稼,一直要等到现在这个时候,田野里已经没有庄稼了,才能一家大小团聚到家中来,享受家庭的温暖。这也就让我们知道了,这些先辈们生活得是多么艰难。这一章也有很多字要读古音。“股”“羽”“野”“宇”“户”“下”都是和“鼠”“处”押韵的。

      第六章写农家的食物: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郁是樱桃,薁是野葡萄,也叫山葡萄;亨的古音读pēng,它和享受的“享”在古时候是一个字、一个音,在这里就是“烹调”的烹,指加工食品。葵是冬寒菜;菽本义是豆子。

      剥枣就是制作枣干,也是粮食代用品。下面的“获稻”为什么是十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稻”不是水稻,而是旱稻,而且是糯米(这从后面所说的“为此春酒”就可以印证),再加上豳地一带纬度高,所以他们收稻子的时间就比我们南方的收割期晚很多。春酒就是米酒,什么叫“以介眉寿”呢?就是拿这个米酒敬给那些高寿的老人。“介”读gài,就是给;“眉寿”是高寿之人,古人以为高寿的人,眉毛要变长,长出“毫”来,所以就造了这个词。“寿”要读shào,也是押着韵的。

      下面的“七月食瓜”,总算是享受正经的水果了,但这是指甜瓜。八月断壶”的“壶”又是借字,就是葫芦,“断壶”也是一种农活,就是八月间要把葫芦瓜的藤子掐断,让它不再挂果,以便让已经挂果的葫芦瓜很快风干,今后好派用场,比如做水瓢、做容器等。

      最后一行的“叔苴”,说的是捡拾***籽,也是当粮食吃;荼是一种野菜,北方又叫苦菜,遍地生长,可以食用。薪樗者,用臭椿来当柴烧也。“樗”读音chū,食在这里作动词,读音sì,“食我农夫”就是“拿这些来喂饱我们的农民”。因为豳地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差了,食物不够,只能大量食用野菜、野果;连烧的柴也不多,只能是臭椿。

      第七章写的是秋收及其后的忙碌: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圃”在豳地的读音近bà,“场圃”就是我们说的院坝(稻场),因为十月要收庄稼了,到了九月就要筑院坝,把它捶平、弄光生,好晒收下来的粮食。纳者收也;禾稼就是庄稼;黍稷是两种庄稼,我们在《王风·黍离》里面已经讲过了;“重”是其中成熟得较晚的品种;穋读音lù,是黍稷中后种先熟的品种;我们现在都没有分那么细了.。

      接着又是感叹。在第五章里,是“嗟我妇子”,这里是“嗟我农夫”,他感慨什么呢?农夫辛苦,要一年忙到晚:等到收完庄稼,粮食入仓了,又要到豳公府上去干活。既者,已经也;同者,集中也。我的庄稼秋收完毕,装进粮仓了,谓之“我稼既同”。上一章的“同”是农夫集中,这里是粮食集中。什么叫粮食集中?入仓了。上者,进城也;我们至今从乡下到成都都叫“上成都”嘛;入者,进入也;宫者,王宫也;功者,劳动做功也。农民十月以后农事已毕,就到豳公家中去服劳役。昼是白天,尔者,你也,你们也;这是农夫在交代他的家人:白天你们去割茅草,晚上就搓绳挽套。于茅者,割茅草也;索者绳索也;绹读音táo,绳套也;亟者,赶快也、紧急也。急急忙忙去干什么?盖屋,就是盖田野里用来守望庄稼的棚屋。因为春天一到就要播种了,播种以后农家又需要在庄稼地里去值班了。前面他交代家人要赶紧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盖屋。

      《七月》的最后一章是写聚会欢庆,也很有意思。

8.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前面说了,“二之日”是农历十二月,那么“三之日”“四之日”就分别是正月、二月了。“凿冰冲冲”是去刨河冰,收集起来放进地窖,供防腐、防暑之用,这就是“纳于凌阴”。凌阴者,地下冰窖也。这不是一般人家消费得起的,要大富大贵之家才行,所以《大学》里面又把富贵人家叫“凿冰之家”。这也是农夫在缴纳劳役地租。

      所以,《左传·昭公四年》云:“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

      补充《左传》关于藏冰、用冰的描述(不敢兴趣,可跳过)。

古代太阳在北陆就藏冰,早上出现西陆便把冰取出来。当藏冰的时候,深山幽谷,严寒阴气凝聚不开,便在这些地方挖取。当取出冰的时候,朝廷中有禄位的人迎宾、膳食、丧葬、祭奠,就在这儿取用。在储藏冰的时候,用黑公羊和黑黍来祭奠玄冥。当取出冰的时候,在门上悬挂桃木弓、荆棘箭来禳除灾难。冰的收藏取出都依照一定的时令。但凡禄位够吃肉资格的官吏,都能够享用冰。大夫跟大夫的妻子,死后洗身体要用冰。祭祀玄冥之后收藏冰,用羔羊祭奠后才打开冰室。国君首先运用。火星出现时节把冰分配完毕,从受爵命的大夫及其妻子到退休的生病的,没有不分到冰的。管理山林的官员凿取冰,乡官负责运送,舆人接纳,隶人收藏。冰由于寒风而坚固,由于春风而取出。

      “涤场”不是“清洗场院”,而是指冬天草木凋零,田野一片空空荡荡。它和“肃霜”都是连绵词,后者指秋高气爽,天空明净。最后两行就是具体描写欢宴了:主人摆放了双倍的酒具,还喊厨下杀了羊羔,开始请客;大家进入豳公府邸,举起非常华贵的酒杯向豳公祝福。“朋酒”不是朋友一起喝酒,而是双倍的酒,古代饮酒是用大坛子放在宴会中间,那个大坛子就叫“樽”。现在是年终欢庆,要过年了,为表示隆重,主人就放了两个酒樽,双倍供应酒,奢侈一把,这就叫“朋酒”。斯还是个语助词;飨者,招待、犒劳也。跻者,从下到上也;公堂者,豳公的大客厅也;称者,举也;兕觥者,双角犀牛的牛角做的高级酒杯也。这就是豳公在府邸里宴请佃客,表示答谢之意。农户每家来一个人,杀了嫩羊子,喝酒言欢,大家其乐融融,喝高兴了以后就举杯祝福豳公“万寿无疆”——就是这样一个场面。以前的东家和佃户之间,既有服劳役、收地租的关系,也有这样充满人情味的交往,只有那些被阶级斗争理论搞昏了头的人才会以为不同阶级之间只有斗争关系,哪里是那么一回事呢!

嗟怎么读

      

      ”嗟“的读音是:(jiē)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