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五石散介绍
最佳答案:
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又称寒食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并推广。
# 成分
五石散的主要成分包括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和赤石脂等五种矿石。关于五石散中的“五石”,不同文献记载有所不同,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 功效与危害
- 功效:五石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化痰止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重型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痛经等病症,还可温肺肾、壮元阳、安心神、降气逆,对阳痿、湿疮、溃疡等有一定治疗作用。据记载,五石散还有滋阴壮阳、增强性欲的功效,同时能让人精神舒畅爽朗、容光焕发。
- 危害:五石散药性燥热剧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长期服食者会出现全身燥热、头痛、目眩、腹胀、呕吐、耳鸣等症状,甚至因中毒而丧命。当时的名医皇甫谧曾描述他服用五石散后的痛苦体验,许多人也因发散失误死于非命。
# 流行原因
五石散在魏晋时期盛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何晏等名士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何晏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这种说法很有煽动性。另一方面,五石散的配制工艺复杂高端,成本很高,价格昂贵,服用五石散成为一种显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生活痛苦,五石散能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暂时的麻醉和放松,忘却烦恼与痛苦。
由于五石散的危害较大,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五石散逐渐不再流行。
五石散是什么?
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
首先它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功效,也许对湿疮、溃疡还有少许治疗的功效,并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温酒,脱衣裸袒,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
五石散配方
五石散是古代配方,历来多有异议,奉劝你还不不要去搞比较好。下面是一些介绍:
孙思邈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认为是五石散有剧毒的,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说过“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指的是一种能让人致命的野生植物。于是就把其中的礜石改为了石硫磺。
“五石散”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现代人了解“五石散”,主要从两个方子里面考证,一是出自东汉神医张仲景的《侯氏黑散方》和《紫石寒食散方》,“五石”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礜石;二是出自唐代药王爷爷孙思邈的《五石更生散方》,他的“五石”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石硫黄。两者相比较,四种相同,就差了一种。有人考证说,仲景兄的方子里的“礜石”,含有大量的砷,长期服用,会造成慢性砷中毒。因此推测,孙思邈比较高明,看到这个毒物,就改了方子,将“礜石”换成了无毒的石硫黄,始以无毒之方传世。
这个考证现在看来,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魏晋时代,吃“五石散”死的人实在太多,到了唐代,就少多了。“五石散”的方子,除了几种主要石料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同的配方,比如雄黄、黄精、饵术等等,雄黄也是很毒的,像“礜石”一样。
唐代可能很多人没看到孙思邈的方子,直到晚唐时期,服五石散而死的人犹自不少,比如和元稹、白居易同时登第的诗人崔玄亮,此人官运一般,历任刺史,喜欢医学和炼丹,著有《海上集验方》,且看他的临终诗:
“暂荣暂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
大有死得其所的觉悟,可见五石散这玩意的魅力了。
五石散在现代叫什么?
五石散在现代依然被称为五石散。这种药物由五种矿物成分组成,具体是哪五种矿物,存在多种说法,此处不做详细介绍。服用五石散后,...常会出现燥热不安的症状,为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采取寒衣、寒饮、寒食等措施,因此五石散也有寒食散之称。
五石散的历史悠久,曾在古装电视剧中被提及。最初,五石散仅用于治疗伤寒。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发明了五石散,其主要成分包括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由于服用五石散后会产生发热感,需要通过冷食来降温,故五石散又称寒石散。
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疫病的频繁爆发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灾难,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千里白骨的凄惨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现了五石散治疗伤寒的疗效。
本文推荐:呈贡区二手车:https://www.kmbdw.com/ershouche/areaid-6/
- 上一篇: 孕妇中耳炎可用药物(02/24更新)
- 下一篇: 那里治疗寻常疣(02/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