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脑囊虫的治疗方法 症状 用药
最佳答案:
脑囊虫的相关情况如下:
# 症状
- 癫痫发作:为常见症状,约60%-80%患者会出现。发作形式多样,如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等,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发作形式。
- 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盘水肿,可导致失明。第四脑室囊虫患者急转头时,可因囊虫阻塞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出现突然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等。
- 局灶症状:囊虫位于大脑皮层,会出现相应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障碍;位于小脑则出现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 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有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低落、幻觉、妄想等表现。
- 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的囊虫可引发囊虫性脑膜炎,出现头痛、呕吐,少数有发热、颈强直。
- 神经系统之外表现:很多患者伴有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结节,少数伴发眼囊虫病,囊虫可位于眼的任何部位,以玻璃体最为常见。
# 治疗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
- 吡喹酮:广谱抗蠕虫药物,可使囊虫肿胀、坏死、变性,但可能引起脑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过敏者慎用。
- 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的首选药物,对...伤害相对较低,常见不良反应有瘙痒、头晕、癫痫、发热、荨麻疹、颅内压增高等,过敏体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甲苯咪唑:能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吸收少、排泄快,但有腹痛、腹泻、瘙痒、头痛等副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慎用。
- 其他辅助药物
- 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 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用于控制癫痫发作。
- 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利尿剂等,用于降低颅内压。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寄生虫药物及辅助药物进行治疗,驱虫治疗必须住院,以便控制可能出现的高颅压等不良反应。
- 手术治疗:适用于脑室内囊虫、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加重、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手术方式有囊虫摘除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等。
-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癫痫、颅内压增高、精神症状等进行相应治疗。
求助:脑囊虫病的治疗方法和疗程有那些?是怎么治疗的?
治疗
一、囊虫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搔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吡喹酮
【别名】 环吡异喹酮 ,吡喹酮
吡喹酮为一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对日本血吸虫病以及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等均有效。由于吡喹酮对尾蚴、毛蚴也有杀灭效力,故也用于预防血吸虫感染。也有以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
吡喹酮用量用法:
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10mg,1日3次,连服2日。
或每次每千克体重20mg,1日3次,服1日。
注意事项:
1.在服首剂1小时后可出现头昏、头痛、乏力、腹痛、关节酸痛、腰酸、腹胀、恶心、腹泻、失眠、多汗、肌束震颤、早搏等,一般无需处理,于停药数小时至1、2日内即消失。
2.成年病人服药后大多心率减慢,儿童则多数心率增快。
3.偶见心电图改变(房性或室性早搏、T波压低等)、血清转氨酶升高、中毒性肝炎等。并可诱发精神失常及消化道出血;脑疝、过敏反应(皮疹、哮喘)等亦有所见。
严重心、肝、肾病者及有精神病史者慎用吡喹酮。
【规格】 片剂:每片0.2g。
脑囊虫手术后有没有后遗症
脑蠹虫疾病是个很讨厌的疾病。它的症状与脑蠹虫发病的位置有关。现在治疗的方法很多。手术不是首选治疗方法。可以先选择药物治疗,如果其它治疗方法效果都不好,手术是最后的选择的治疗方法。如果手术中损伤了旁的神经组织,会造成什么后遗症是很难说的。那要看损伤负责什么功能的神经细胞了。
十年后脑囊虫病发作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颅脑内疾病。该病约占囊虫病的80%以上。是由于口服了猪肉绦虫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而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患此病后脑组织及大脑中枢损伤严重,头疼、浑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癫痫,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1)吡喹酮 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 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 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2.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3.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