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搬家搬厂 > 正文

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05 20:37 2

本文目录:

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

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

 最佳答案:

      什么是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位于脑的浅表或深部。畸形血管是由动脉与静脉构成,有的包含动脉瘤与静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其大小与形态多种多样。

        什么是脑动静脉畸形

        畸形血管是由动脉与静脉构成,有的包含动脉瘤与静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其大小与形态多种多样。多见于额叶与顶叶,其它如颞叶、枕叶、脑室内、丘脑、小脑与脑干也有发生。按病变的大小:直径<2.5cm为小型,2.5~5cm为中型,5~7.5cm为大型,>7.5cm为特大型。此类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生在硬脑膜。

        脑动静脉畸形有什么症状

        常表现为癫痫与自发性脑出血,可有肢体不全瘫痪,部分病例有颅内压增高,类似脑瘤,较大的脑动静脉畸形,有时引起颅内瘀血的症状,颅眶部听诊有时听到血管性杂音。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做哪些检查

        头部CT检查。

        如何治疗

        一般部位的脑动静脉畸形,可采用手术切除病灶或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切除或γ刀放射治疗。(一)手术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最根本治疗是手术切除。只要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及病残率估计低于本病的自然危险性及病残率,就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①杜绝病变的出血;②纠正病变所引起的脑盗血,改善病变邻近区的脑供血状况。常用的手术方式有:①AVM全切除,②AVM供血动脉结扎,③血管内手术包括人工栓塞术、病变内凝固剂注射及可脱落球囊导管堵塞术等。必须指出间接手术包括结扎颈部的脑供血动脉或静脉,以减少AVM的流量是有害的,因这类手术没有闭塞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使原有的侧支供血也被"盗",加重脑缺血的程度与范围。

        1.AVM全切除术 这是最合理也是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不仅切除了出血的根源,并且纠正了脑盗血现象,改善了邻近区域的脑血供,使原有的部分可逆性脑缺血症状得以恢复,由此而引起的抽搐发作可望减轻,智力障碍得以阻止继续恶化。应作为首选疗法来考虑。凡是1~3级(Spetzler级1~4级)的AVM均适应作此手术。3级以上(Spetzler评级5级)者应权衡手术利弊个别考虑。

        2.供血动脉结扎术 适用于3级以上及4级(Spetzler级5级或6级)的病例,目的在

        于减少AVM的血供,使AVM内的血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结扎必须紧靠病变边缘,以免增加邻近区域的脑缺血性损害。本手术没有把动静脉之间的分流消除,因此不论在防止出血及减少盗血方面效果都不很满意。远期随访常可有周围区侧支供应发生,使病变范围更为广泛,再出血机会依然存在。

        3.血管内手术 主要为人工栓塞术,将栓子注入AVM的供血动脉,使堵塞部分动静脉通道以达到使病变缩小或部分栓塞的目的。采用的栓子有涂硅的钢珠、含碘的硅小球、干冻的硬脑膜、明胶海绵颗粒、肌肉小块、泡沫塑料等。栓子可经导管注入颈部动脉,使之顺血流进入病区,亦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将导管插至AVM区再注入栓子。亦有作开颅手术,分离出供应动脉后再作插管注入可凝固塑料堵塞。每次注射的栓子可从十余枚至数十枚不等,视当时病人的反应决定,手术可以分期分次进行。但本手术仅能使AVM部分栓塞,能得到根治的机会极少,疗效并不理想且难以预测。手术的副作用亦多,文献报道于有:脑梗塞、继发性SAH、诱使更广泛的侧支供血而病变扩大等。但对于巨大的AVM用此法作为切除术的术前准备,藉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及可能发生的脑过度灌注现象可能有助。

        手术疗效 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AVM切除以来手术疗效已有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于 1~2级AVM已可做到基本上没有死亡率及病残率,对于2级以上AVM手术的死亡率亦已下降至5%以下。

        非手术治疗 目的是防止或制止出血、控制抽搐发作及缓解已经存在的神经系统症状。适用于不能作手术切除的病例及手术切除不全或作血管内手术的病例。治疗的方法同本章第一节中颅内AN的非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作手术切除的病例,有人主张作高能量放射治疗、阳离子或导向性r射线聚焦照射,除微小型的AVM可能有效外,对中大型者疗效不肯定,有待继续总结。但Olivecrona等曾发现在放射治疗下AVM有继续扩大者。

血管歪曲,扭曲有没有事会不会影响血液循环

我爸现在也在住院呢,医生也建议做这个支架手术,可是我家没打算做,一个是我爸现在恢复的挺好的,所以想先靠药物治疗,以后在考虑做支架的事情。
你爸以后的烟酒都要戒掉了,少吃甜食,少吃胆固醇高的东西,少吃脂肪多的食物。
如果非得做这个手术的话,你也不用担心,是个微创手术,没什么风险,不过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医院去做,需要放那么多的支架啊,看来需要谨慎点,做支架应该是见效挺快的,当时就能看到血管扩张开。不过以后也都是要用药物控制的,防止血管再次狭窄的。
按照中国人的想法,都不想往身体里放东西,不过这个支架真的很小的,不影响什么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爸的身体状况了,我听说有的人身体状况是不允许做的,这个一定要等你爸的身体条件可以了再做,不然也是有危险的。
就说这么多了,希望我们的爸爸早日康复了。

静脉曲张怎么治好最好

1、预防静脉曲张,首要的就是避免长期原地站立,在工作间隙可以经常走动,活动筋骨。许多人的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尽量让腿部肌肉得到放松,保证血液能够正常流通,回送静脉血,减轻腿部的压力。另外长时间坐着的人需要改变坐姿或者将小腿水平放置,这种方式有利于血液回流,同时可以结合踢腿动作,可以有效预防静脉曲张症状。
2、锻炼小腿肌肉可以避免出现静脉曲张症状,因为小腿肌肉是...的辅助血泵,被人们成为第二心脏。每收缩一次可以泵回30—40ml血液,有效帮助静脉中的血液输送会心脏,缓解小腿中静脉的压力。如果经常缺乏运动会导致小腿功能减退,因此生活中可以经常通过骑自行车,游泳,散步,慢跑等方式增强小腿运动,预防静脉曲张。
3、如果本身容易出现静脉曲张症状,可以养成每天穿着医用弹力袜的习惯,保证腿部每天都有运动,可以经常快走,散步,骑自行车,跑步,健身。如果是小腿静脉压较高的人,在每天起床之后,可以穿上弹力袜,晚上睡觉时再脱掉,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静脉曲张发病。

静脉曲张怎么治好最好

首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的久站或是久坐,条件允许的时候尽量将腿抬高,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加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效果就更好了。
其次,大家平时应该经常避免提超过10KG的重物,因为这样会加重患者下肢的负担,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另外,大家应该尽量保持正常的体重,以免腿部负担增加,诱发静脉曲张。
再次,每日对自己的下肢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出现浮肿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保持脚部以及腿部的清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够保持皮肤的干燥,避免出现湿疹等情况。
最后,想要避免得静脉曲张,大家还可以养成每天穿着医用弹力袜,运动腿部1小时的习惯,散步、快走、骑自行车、跑步皆可。小腿静脉压过高的人,应在每天起床后,就穿上弹力袜,晚上睡觉时再脱下。

静脉曲张怎么治好最好

第一避免长时间站或者坐,应该经常让腿抬高放下运动,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小走一段。
第二经常抬高双腿至高于心脏水平,并维持膝盖弯曲,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第三避免经常提超过10公斤的重物。
第四保持正常的体重以免超重使腿部负担加重。
第五每晚检查小腿是否有肿胀情况。
第六戒烟
第七保持脚以及腿的清洁,避免受伤。
第八如果腿部皮肤比较干燥,遵医嘱涂药。
第九晚上睡觉时将脚垫高约10厘米
另外经常游泳也可以有效防治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因为游泳时,机体压力得到减轻,而水的压力则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

静脉曲张,是什么意思呀,该怎么治呀.

静脉曲张是在于静脉压力过大,而造成了腿部酸、麻,甚至胀、痛,最后还痒、烂、发炎至伤口不能愈合。
1.避免长期站或坐,应常让脚做抬高,放下运动,或可能的话小走一番。
2.应养成每日穿弹性袜运动腿部一小时之习惯,如散步、快走、骑脚踏车、跑步或跑步机等。
3.应养成一日数次躺下将腿抬高高过心脏的姿势,并维持膝盖弯曲,如此可促进腿部静脉循环。
4.保持正常体重不能超重,因过重会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
5.避免提超过20磅(约10公斤)之重物。
6.请一定要戒除吸烟的习惯。
7.保持脚及腿部清洁,并避免受伤。
8.如您腿部皮肤已呈干燥情形,请遵照医师嘱咐涂药。
9.每晚自我检查小腿是否有肿胀情形。
10.每晚睡时,将腿垫高约6吋,并保持最舒适之姿势即可,千万不要因此而让腿部僵直,适得其反。
11.若静脉压于治疗前过高的病人,应于白天工作时,持续穿医师处方之弹性袜。请于每日起床前即穿上弹性袜,并做几分钟反复抬腿伸脚运动。因腿部肿胀,通常于下床后站立几分钟就会发生。
12.保持弹性袜之清洁,并注意其弹性功能是否改变。一双良质之弹性袜其弹性约可维持六个月,因此当弹性袜失去弹性之时应立即更换。

静脉曲张怎么治?

我小腿静脉曲张有6年了,以前用过很多方法,都不见效,也做过手术,手术没多久就复发了,后来听一个朋友说【静脉平】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很不错,我就买了一疗程,用了7天腿就不疼了、也不胀不肿了。一个疗程下来硬皮就消失了,腿脚行动自如了。我共用了两个疗程就彻底治愈了。

静脉曲张怎么治?

我妈以前也是静脉曲张走路一会腿就会发胀发麻,她以前也做手术了,可是没过两年就又复发了,后来我姐在网上看到 有个中药 叫 一抹平 的治疗静脉曲张不错,她就给我妈买了一个疗程的,我妈用了7天腿就不胀不麻了,我姐就又定了2个疗程,我妈总共用了3个疗程就治好了,建议有这病的可以试试这个 一抹平
 

静脉曲张怎么治?

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根据统计,台湾约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静脉曲张的现象。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此外静脉曲张和遗传、口服避孕药及怀孕也有相关。因...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睡前将腿抬高一段时间,睡觉时可侧睡左边以降低骨盆腔静脉的压力。抽烟会使得血压升高及动、静脉受损,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立即戒烟。
大多数的患者静脉曲张并不严重且不需治疗,保健与预防是最重要的。但若静脉曲张太严重时则容易产生反覆溃疡、感染和出血的现象,误信偏方与用错治疗方法反而会加重静脉曲张的症状。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请教专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建议。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包括以下数种: 压迫治疗法:使用弹性袜,利用外在的压力来减少运动时产生的水肿。理论上说,弹性袜的压力,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渐减少其压力。通常最好能穿至大腿的弹性袜。弹性袜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著,一直到夜间上床后再脱掉。如果病患已因静脉高压而产生腿部溃疡,则应尊重医师的指导服用抗生素和利尿剂并辅以特殊卫材治疗。 硬化剂治疗:将高张性溶液(如高浓度盐水或硬化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破坏血管内膜,使其封愈后消失。但仅能治疗小的曲张血管、且治疗中可能会有剧痛,色素沉淀,甚至发炎,红肿,溃烂等后遗症,且有容易复发及复发后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仅适用於少数患者。 血管外雷射或脉冲光:和去除斑点的雷射美容原理一样,优点是只需局部麻醉,治疗时间短,疼痛低,伤口相当小,不会留下难看疤痕,可立刻行走。但只针对微细的蜘蛛状静脉曲张,要自费且需数次疗程才有效。 外科抽除手术:在腹股沟做切口,切断结扎或抽出大隐静脉,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需住院2-3天。若静脉曲张太厉害时,可能需要数个小伤口,一段段的抽除曲张静脉。治疗完整但有皮下瘀青及伤口较疼痛的缺点。 血管内烧灼治疗:在膝盖或足踝内侧做小切口,放入极细的导管,用高频波(或称射频)或雷射光束烧灼、阻断曲张的静脉血流。单纯的血管内烧灼治疗手术有可在局部麻醉情况下进行、不必住院、疤痕与疼痛较少、治疗后绑上弹绷就可走动回家,成功率高等优点。不过健保不给付,需自费,且大多数病患可能不仅单以此法即可解决,需辅以其他方式如微创静脉曲张旋切系统才可有较完整的治疗。
医院啊,这个一般的医院都可以的 可以啊,这个病也不算严重,能治的,放心吧。早日康复

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而动静脉血管畸形(AVM)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形态畸变,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占脑血管畸形60%,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第二位,AVM与颅内动脉瘤比例为1:3.5。发病多见21-30岁的青壮年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岁左右,较颅内动脉瘤发病年龄早平均20年,男性略多于女性。脑动静脉畸形发生在幕上者90%以上,幕下者9.2%,大脑半球约占70%~93%,以额叶和顶叶为最常见部位。
[临床表现]
1
动静脉畸形最主要的症状是出血,即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实质出血。此种占AVM的40-78%。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颅压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偏瘫及昏迷。由于AVM多是静脉型出血,出血量较动脉瘤破裂为少,死亡率亦较低,但可多次出血是其特征之一。2
癫痫的发生率仅次于出血,其发生率为25.5-42%,可以是未出血者的早期症状,也可以是出血后的常见表现,其原因为畸形血管的“溶血”,使病灶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代谢障碍。3
少数病例因盗血现象脑萎缩导致儿童期智力发育障碍,也可进行性瘫痪,小脑AVM常表现为多发性颅神经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锥体束征阳性等。4
血管性头痛是另一重要症状,有20%病人于发病前有长期头痛病史,多表现为陈发性偏头痛,多数病人偏头痛与病灶侧无明显关系。其原因乃硬脑膜上三叉神经受刺激所致。5
其它可出现:颈外动脉供血的大型AVM,病侧眼部或颈部可听到血管杂音。枕叶或颞AVM可有偏盲、幻视、幻听、失语等症状。海绵窦引流的AVM
可有眼球突出。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脑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AVM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其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扭曲迂回的血管团。有时表现为网状或血窦状,供血动脉多增粗,引流静脉早期显影。由于盗血,病变以外的动脉显影不良,部分较小和(或)自身栓塞的AVM常不显影。脑血管造影可明确AVM部位,畸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对临床诊断和判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在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条件下应做全脑血管造影,连续摄片分析AVM血流动力学改变。
2、CT扫描
对AVM诊断最大帮助是定位,并可判断脑内有无血肿。非增强CT扫描病灶区为点状高密度影像,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不不规则,有混杂密度,附近可见粗大的引流静脉。有脑内血肿的AVM,因血肿可掩盖AVM,在AVM定位上有一定帮助。
3、MRI检查 MRI可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呈低信号或无信号,表现为血管“流空现象”,明确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在AVM显示上MRI要优于CT。
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探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判定AVM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AVM钙化明显,需要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后者可有灶周水肿和轻度占位征象,增强后无畸形血管显示。如鉴别困难时可行CT动态扫描,AVM的时间密度曲线与血管相似。而与肿瘤完全不同。必要时还可行血管造影和(或)MR检查,最后确定诊断。
[CT表现]
CT不但可以看到AVM的直接征象,还可以显示它的并发症。颅内AVM末破裂出血前,CT表现较为特征性:非增强扫描可见一局灶的混杂密度区。病灶形态不规则,可显示点线状扭曲影,亦可为团块状,边界不甚清,可有高、等、低三种密度成分,其中高密度常为胶质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管内血栓机化钙化,畸形血管缓慢的血流以及新近的新鲜出血所致。等密度则为:①血管畸形出血间正常脑组织。②形成时间较长尚未钙化的
血栓。③出血吸收、液化正值等密度期。低密度则是表示梗塞区内陈旧出血液化灶及脑萎缩的脑脊液充填区。一般无占位表现。有的可因脑萎缩、软化产生负占位效应。偶有小量灶内出血造成轻度占位,一般不出现周围水肿现象。有时可合并脑室扩大和交通性脑积水。大约1/4的AVM病人平扫无阳性发现,1/4仅见小等密度灶。只有在注射造影剂之后,才能显示病灶。
AVM增强后,表现为点线状迂曲扩张的血管影,有时集聚成团和,还能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这种增强机制,除畸形血管血脑屏障不完整导致造影剂外溢外,更主要的因素是造影剂在迂曲粗大的血管团中滞留所致。有时较少见的情况邻近脑室的AVM可呈团块状凸入脑室中,类似脑室占伉,如再无典型表现,使诊断较为困难。
有近50%AVM病人发生颅内出血,常发生于脑实质,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也常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系统出血,罕见硬膜下出血。AVM脑实质内出血形态不规则,也可团块状,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不被强化。也有一部分血肿边缘可见畸形迂曲的强化血管影,有时还可出现环形、类环形强化。出血灶周围可见到水肿带,出血及水肿演变过程同高血压脑出血。少数较小的AVM,增强前后CT均无异常发现。硬脑膜AVM是指起源于硬脑膜上的AVM。大约占全部颅内AVM的10%,CT扫描显示效果颇难。平扫常为脑水肿和脑室扩大,一般由静脉回流受阻和(或)脑脊液循环障碍造成,还可见到伴发的颅内出血。增强可见贴颅板的蚓状和斑片状强化影,尚可见直窦、横窦扩张。
少见部位AVM有中脑、脑桥和脉络丛。中脑AVM表现为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病灶。如临床上同时伴有同侧视网膜和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被称为Myburn-Mason综合征。高分辨率CT扫描常可显示脑内视神经血管瘤。发生于脑桥的AVM常因伪影而观察不甚满意,扫描效果好时,表现为脑桥高密度团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与肿瘤不易区别。脉络丛AVM脑血管造影多为阴性,常可造成青少年原发性脑室内出血。CT扫描显示畸形血管的机会不多,仅见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等继发征象。
还要特别提到有一部分AVM因自身栓塞和出血后埋没在血肿中,继而坏死、液化自身治愈,致使常规血管造影不能显示,即所谓"隐匿性脑血管畸形"(CryptiC
AVM)。CT对这类AVM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CT平扫常为斑点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有半数的病人可见到轻度占位效应。1/3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后2/3病灶有轻至中度强化。显示扭曲、粗细不等的血管影,个别病人追随观察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女性,49岁间断性头痛15年,近年来有加重趋势。
A、B.平扫显示右额叶后部鞍上池前方见一密度增高的小圆形影,该区密度不均匀,中心密度稍低,周围无水肿,亦无占位效应。
C、D,增强扫描该病灶强化不明显,同平扫变化不大。
E、F.该患者的MR横轴位和矢状位片,证实为AVM。该患者DSA阴性,为隐匿性AVM。
[病理]
AVM可以发生于颅内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脑皮质,占50%,亦可发生于硬脑膜、软脑膜、侧脑室脉络丛、小脑及脑干。有的同时伴有多发性酱果状动脉瘤(上海第一医学院1981年活检病理证实占36%)。动脉瘤多发生在AVM的供血动脉或与AVM有关的动脉上,绝大多数位于幕上,幕下仅占10%。
AVM大体观察,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占据整叶,甚至一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区为异常扭曲、扩大、管壁极薄、粗细不匀的血管团。动脉直接连到"动脉化了的静脉"上,其间无毛细血管网,使血液循环发生短路,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周围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盗血现象。导致异常血管间脑组织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着,可有局部脑萎缩的,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变大,脑回变窄,表面的蛛网膜及软脑膜增厚。
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以并发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少数还可以并发硬膜下血肿。出血范围可大可小,而且容易复发,有时动静脉畸形血管自身血栓形成,陈日者可见钙质沉着。动静脉畸形还可以发生在中脑、小脑,有的终生隐匿,在尸检中偶然发现。
史玉泉和Spetxkler RF与
Martin按临床和血管造影的表现分为四级和五级。但因C丁有时不能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故只能在分级中提供部位上的参考。
[治疗]
1 畸形血管切除
适用于①动静脉畸形伴有血肿或多次出血;②顽固性癫痫;③顽固性头痛不能缓解;④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目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使病灶全切除率明显增高,死亡率降低。
2 供应动脉结扎
用于深部及重要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对不能切除的畸形血管可做供血动脉结扎以减少畸形血管团供血,防止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并可改善周围正常脑组织的供血。
3 血管内栓塞治疗 适用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高血流量或大型AVM。对中小型AVM 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使畸形血管团消失。大型AVM
可栓塞50~70%以上,可防止脑内出血的目的,残余畸形团可再次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或用放射外科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安全、损伤小、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常用栓塞材料有氰基丙烯酸正丁酯(IBCA)、蓝色组织胶(NBCA)、微弹簧圈、冻干硬脑膜微粒,手术用丝线段。
4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目前主要包括伽玛刀(γ刀)或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X刀),通过大剂量射线照射畸形血管团,使畸形团闭塞。适用病灶直径小于3cm,脑深部的AVM,手术不能达到,手术或栓塞后残存的病灶。一般照射剂量为20~25Gy。经临床随访观察照射后1.5年~2年畸形团闭塞
85%以上。
目前单纯采用上述方式的治疗较少,对较大的AVM大多要采用联合方式。伽玛刀治疗参见病例。
术前:左额顶内侧AVM,多支供血,单支引流术中:予IBCA栓塞
IBCA栓塞术后,AVM有部分残留栓塞术后AVM有残留,再行伽玛刀术后AVM完全消失

谁知道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怎么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而动静脉血管畸形(AVM)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形态畸变,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占脑血管畸形60%,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第二位,AVM与颅内动脉瘤比例为1:3.5。发病多见21-30岁的青壮年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岁左右,较颅内动脉瘤发病年龄早平均20年,男性略多于女性。脑动静脉畸形发生在幕上者90%以上,幕下者9.2%,大脑半球约占70%~93%,以额叶和顶叶为最常见部位。
[临床表现]
1
动静脉畸形最主要的症状是出血,即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实质出血。此种占AVM的40-78%。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颅压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偏瘫及昏迷。由于AVM多是静脉型出血,出血量较动脉瘤破裂为少,死亡率亦较低,但可多次出血是其特征之一。2
癫痫的发生率仅次于出血,其发生率为25.5-42%,可以是未出血者的早期症状,也可以是出血后的常见表现,其原因为畸形血管的“溶血”,使病灶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代谢障碍。3
少数病例因盗血现象脑萎缩导致儿童期智力发育障碍,也可进行性瘫痪,小脑AVM常表现为多发性颅神经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锥体束征阳性等。4
血管性头痛是另一重要症状,有20%病人于发病前有长期头痛病史,多表现为陈发性偏头痛,多数病人偏头痛与病灶侧无明显关系。其原因乃硬脑膜上三叉神经受刺激所致。5
其它可出现:颈外动脉供血的大型AVM,病侧眼部或颈部可听到血管杂音。枕叶或颞AVM可有偏盲、幻视、幻听、失语等症状。海绵窦引流的AVM
可有眼球突出。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脑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AVM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其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扭曲迂回的血管团。有时表现为网状或血窦状,供血动脉多增粗,引流静脉早期显影。由于盗血,病变以外的动脉显影不良,部分较小和(或)自身栓塞的AVM常不显影。脑血管造影可明确AVM部位,畸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对临床诊断和判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在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条件下应做全脑血管造影,连续摄片分析AVM血流动力学改变。
2、CT扫描
对AVM诊断最大帮助是定位,并可判断脑内有无血肿。非增强CT扫描病灶区为点状高密度影像,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不不规则,有混杂密度,附近可见粗大的引流静脉。有脑内血肿的AVM,因血肿可掩盖AVM,在AVM定位上有一定帮助。
3、MRI检查 MRI可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呈低信号或无信号,表现为血管“流空现象”,明确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在AVM显示上MRI要优于CT。
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探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判定AVM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AVM钙化明显,需要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后者可有灶周水肿和轻度占位征象,增强后无畸形血管显示。如鉴别困难时可行CT动态扫描,AVM的时间密度曲线与血管相似。而与肿瘤完全不同。必要时还可行血管造影和(或)MR检查,最后确定诊断。
[CT表现]
CT不但可以看到AVM的直接征象,还可以显示它的并发症。颅内AVM末破裂出血前,CT表现较为特征性:非增强扫描可见一局灶的混杂密度区。病灶形态不规则,可显示点线状扭曲影,亦可为团块状,边界不甚清,可有高、等、低三种密度成分,其中高密度常为胶质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管内血栓机化钙化,畸形血管缓慢的血流以及新近的新鲜出血所致。等密度则为:①血管畸形出血间正常脑组织。②形成时间较长尚未钙化的
血栓。③出血吸收、液化正值等密度期。低密度则是表示梗塞区内陈旧出血液化灶及脑萎缩的脑脊液充填区。一般无占位表现。有的可因脑萎缩、软化产生负占位效应。偶有小量灶内出血造成轻度占位,一般不出现周围水肿现象。有时可合并脑室扩大和交通性脑积水。大约1/4的AVM病人平扫无阳性发现,1/4仅见小等密度灶。只有在注射造影剂之后,才能显示病灶。
AVM增强后,表现为点线状迂曲扩张的血管影,有时集聚成团和,还能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这种增强机制,除畸形血管血脑屏障不完整导致造影剂外溢外,更主要的因素是造影剂在迂曲粗大的血管团中滞留所致。有时较少见的情况邻近脑室的AVM可呈团块状凸入脑室中,类似脑室占伉,如再无典型表现,使诊断较为困难。
有近50%AVM病人发生颅内出血,常发生于脑实质,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也常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系统出血,罕见硬膜下出血。AVM脑实质内出血形态不规则,也可团块状,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不被强化。也有一部分血肿边缘可见畸形迂曲的强化血管影,有时还可出现环形、类环形强化。出血灶周围可见到水肿带,出血及水肿演变过程同高血压脑出血。少数较小的AVM,增强前后CT均无异常发现。硬脑膜AVM是指起源于硬脑膜上的AVM。大约占全部颅内AVM的10%,CT扫描显示效果颇难。平扫常为脑水肿和脑室扩大,一般由静脉回流受阻和(或)脑脊液循环障碍造成,还可见到伴发的颅内出血。增强可见贴颅板的蚓状和斑片状强化影,尚可见直窦、横窦扩张。
少见部位AVM有中脑、脑桥和脉络丛。中脑AVM表现为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病灶。如临床上同时伴有同侧视网膜和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被称为Myburn-Mason综合征。高分辨率CT扫描常可显示脑内视神经血管瘤。发生于脑桥的AVM常因伪影而观察不甚满意,扫描效果好时,表现为脑桥高密度团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与肿瘤不易区别。脉络丛AVM脑血管造影多为阴性,常可造成青少年原发性脑室内出血。CT扫描显示畸形血管的机会不多,仅见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等继发征象。
还要特别提到有一部分AVM因自身栓塞和出血后埋没在血肿中,继而坏死、液化自身治愈,致使常规血管造影不能显示,即所谓"隐匿性脑血管畸形"(CryptiC
AVM)。CT对这类AVM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CT平扫常为斑点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有半数的病人可见到轻度占位效应。1/3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后2/3病灶有轻至中度强化。显示扭曲、粗细不等的血管影,个别病人追随观察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女性,49岁间断性头痛15年,近年来有加重趋势。
A、B.平扫显示右额叶后部鞍上池前方见一密度增高的小圆形影,该区密度不均匀,中心密度稍低,周围无水肿,亦无占位效应。
C、D,增强扫描该病灶强化不明显,同平扫变化不大。
E、F.该患者的MR横轴位和矢状位片,证实为AVM。该患者DSA阴性,为隐匿性AVM。
[病理]
AVM可以发生于颅内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脑皮质,占50%,亦可发生于硬脑膜、软脑膜、侧脑室脉络丛、小脑及脑干。有的同时伴有多发性酱果状动脉瘤(上海第一医学院1981年活检病理证实占36%)。动脉瘤多发生在AVM的供血动脉或与AVM有关的动脉上,绝大多数位于幕上,幕下仅占10%。
AVM大体观察,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占据整叶,甚至一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区为异常扭曲、扩大、管壁极薄、粗细不匀的血管团。动脉直接连到"动脉化了的静脉"上,其间无毛细血管网,使血液循环发生短路,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周围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盗血现象。导致异常血管间脑组织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着,可有局部脑萎缩的,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变大,脑回变窄,表面的蛛网膜及软脑膜增厚。
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以并发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少数还可以并发硬膜下血肿。出血范围可大可小,而且容易复发,有时动静脉畸形血管自身血栓形成,陈日者可见钙质沉着。动静脉畸形还可以发生在中脑、小脑,有的终生隐匿,在尸检中偶然发现。
史玉泉和Spetxkler RF与
Martin按临床和血管造影的表现分为四级和五级。但因C丁有时不能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故只能在分级中提供部位上的参考。
[治疗]
1 畸形血管切除
适用于①动静脉畸形伴有血肿或多次出血;②顽固性癫痫;③顽固性头痛不能缓解;④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目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使病灶全切除率明显增高,死亡率降低。
2 供应动脉结扎
用于深部及重要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对不能切除的畸形血管可做供血动脉结扎以减少畸形血管团供血,防止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并可改善周围正常脑组织的供血。
3 血管内栓塞治疗 适用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高血流量或大型AVM。对中小型AVM 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使畸形血管团消失。大型AVM
可栓塞50~70%以上,可防止脑内出血的目的,残余畸形团可再次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或用放射外科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安全、损伤小、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常用栓塞材料有氰基丙烯酸正丁酯(IBCA)、蓝色组织胶(NBCA)、微弹簧圈、冻干硬脑膜微粒,手术用丝线段。
4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目前主要包括伽玛刀(γ刀)或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X刀),通过大剂量射线照射畸形血管团,使畸形团闭塞。适用病灶直径小于3cm,脑深部的AVM,手术不能达到,手术或栓塞后残存的病灶。一般照射剂量为20~25Gy。经临床随访观察照射后1.5年~2年畸形团闭塞
85%以上。
目前单纯采用上述方式的治疗较少,对较大的AVM大多要采用联合方式。伽玛刀治疗参见病例。
术前:左额顶内侧AVM,多支供血,单支引流术中:予IBCA栓塞
什么是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位于脑的浅表或深部。畸形血管是由动脉与静脉构成,有的包含动脉瘤与静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其大小与形态多种多样。
什么是脑动静脉畸形
畸形血管是由动脉与静脉构成,有的包含动脉瘤与静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其大小与形态多种多样。多见于额叶与顶叶,其它如颞叶、枕叶、脑室内、丘脑、小脑与脑干也有发生。按病变的大小:直径<2.5cm为小型,2.5~5cm为中型,5~7.5cm为大型,>7.5cm为特大型。此类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生在硬脑膜。
脑动静脉畸形有什么症状
常表现为癫痫与自发性脑出血,可有肢体不全瘫痪,部分病例有颅内压增高,类似脑瘤,较大的脑动静脉畸形,有时引起颅内瘀血的症状,颅眶部听诊有时听到血管性杂音。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做哪些检查
头部CT检查。
如何治疗
一般部位的脑动静脉畸形,可采用手术切除病灶或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切除或γ刀放射治疗。(一)手术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最根本治疗是手术切除。只要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及病残率估计低于本病的自然危险性及病残率,就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①杜绝病变的出血;②纠正病变所引起的脑盗血,改善病变邻近区的脑供血状况。常用的手术方式有:①AVM全切除,②AVM供血动脉结扎,③血管内手术包括人工栓塞术、病变内凝固剂注射及可脱落球囊导管堵塞术等。必须指出间接手术包括结扎颈部的脑供血动脉或静脉,以减少AVM的流量是有害的,因这类手术没有闭塞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使原有的侧支供血也被"盗",加重脑缺血的程度与范围。
1.AVM全切除术 这是最合理也是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不仅切除了出血的根源,并且纠正了脑盗血现象,改善了邻近区域的脑血供,使原有的部分可逆性脑缺血症状得以恢复,由此而引起的抽搐发作可望减轻,智力障碍得以阻止继续恶化。应作为首选疗法来考虑。凡是1~3级(Spetzler级1~4级)的AVM均适应作此手术。3级以上(Spetzler评级5级)者应权衡手术利弊个别考虑。
2.供血动脉结扎术 适用于3级以上及4级(Spetzler级5级或6级)的病例,目的在
于减少AVM的血供,使AVM内的血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结扎必须紧靠病变边缘,以免增加邻近区域的脑缺血性损害。本手术没有把动静脉之间的分流消除,因此不论在防止出血及减少盗血方面效果都不很满意。远期随访常可有周围区侧支供应发生,使病变范围更为广泛,再出血机会依然存在。
3.血管内手术 主要为人工栓塞术,将栓子注入AVM的供血动脉,使堵塞部分动静脉通道以达到使病变缩小或部分栓塞的目的。采用的栓子有涂硅的钢珠、含碘的硅小球、干冻的硬脑膜、明胶海绵颗粒、肌肉小块、泡沫塑料等。栓子可经导管注入颈部动脉,使之顺血流进入病区,亦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将导管插至AVM区再注入栓子。亦有作开颅手术,分离出供应动脉后再作插管注入可凝固塑料堵塞。每次注射的栓子可从十余枚至数十枚不等,视当时病人的反应决定,手术可以分期分次进行。但本手术仅能使AVM部分栓塞,能得到根治的机会极少,疗效并不理想且难以预测。手术的副作用亦多,文献报道于有:脑梗塞、继发性SAH、诱使更广泛的侧支供血而病变扩大等。但对于巨大的AVM用此法作为切除术的术前准备,藉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及可能发生的脑过度灌注现象可能有助。
手术疗效 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AVM切除以来手术疗效已有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于 1~2级AVM已可做到基本上没有死亡率及病残率,对于2级以上AVM手术的死亡率亦已下降至5%以下。
非手术治疗 目的是防止或制止出血、控制抽搐发作及缓解已经存在的神经系统症状。适用于不能作手术切除的病例及手术切除不全或作血管内手术的病例。治疗的方法同本章第一节中颅内AN的非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作手术切除的病例,有人主张作高能量放射治疗、阳离子或导向性r射线聚焦照射,除微小型的AVM可能有效外,对中大型者疗效不肯定,有待继续总结。但Olivecrona等曾发现在放射治疗下AVM有继续扩大者。
IBCA栓塞术后,AVM有部分残留栓塞术后AVM有残留,再行伽玛刀术后AVM完全消失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