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朱允炆[wén](1377年12月5日-不详),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2]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因风寒去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和湘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则随着一场大火不知所终。[2]
在位期间,朱允炆进行了内容广泛的革新,史称“建文改制”。他一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减轻赋税,解决“江浙赋独重”的积弊,颇得民心。[2]但朱允炆对威胁最大的所谓“藩王之害”未能果断处置,在“削藩”问题上连连失误,因而丢掉了皇位,致使那些很有意义的革新措施也未能有效推行。[3]
朱允炆起初并无谥号,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追崇朱允炆为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4]
- 上一篇: 廷杖-在朝廷上行杖打人
- 下一篇: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