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镇》,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吴淞镇,民间亦习称吴淞镇,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大致相当于今吴淞街道及附近一带的范围。历来为上海海上门户、对外贸易港口和兵家必争之地,向有“水陆要冲,苏松喉吭”、“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吴淞是原吴淞江出海口附近地区的泛称。在此地区的蕰藻浜口有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原为宝山县属镇,1988年9月后为宝山区辖镇。老镇区建筑密集,周围建有海滨、长征、桃园、上棉八厂等居民新村。境内淞兴路为百年老街,集中了商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中小学、医院等设施;镇北新建淞滨路是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大街,因渔汛及过往旅客众多,以饮食业集中闻名。周围有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及煤气、化肥、造纸、纺织等大工厂。镇西北有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公元1386年,明王朝为镇守吴淞江入海口,捍卫首都南京,设吴淞江守御千户所,派水、陆、骑兵驻守。1660年清王朝在此地区开始建筑炮台。1736年,在蕰藻浜口建胡巷桥,后逐渐形成胡巷桥镇。1876年,27家外洋商擅自修筑了上海至吴淞的吴淞铁路(改建后称淞沪铁路),由此吴淞的确切位置得以明确。1898年,吴淞曾一度自辟为对外商贸的商埠。1928年、1960年、1980年三度建置吴淞区。1988年,成立宝山区后,吴淞镇取得了飞跃发展。吴淞之地片,原名胡巷口、胡巷桥,清乾隆年间初有街肆,称胡巷桥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吴淞营从宝山县城移于此名渐称吴淞。
清同治、光绪年间,黄浦江渐淤,重载商轮无法顺利驶抵上海市区,只能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英、美、法、日等国多次要求清政府准许其商人在吴淞设栈起货,将吴淞辟为租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清廷,请求将吴淞自辟为商埠,作为海关的分卡,添置检验货厂,就近起货,以应商情。清廷准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开埠地址北自吴淞炮台起,南至牛桥角止,蕰藻浜以北泗塘河为界,浜南以距黄浦江3里为界。刘坤一委海关道蔡钧为开埠督办。并没清查滩地局,负责界内清文会丈事宜。自强军营务处沈敦和勘定开埠地段,并拟订《吴淞开埠租买地亩章程》,自行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开商场。称为吴淞通商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工筑路,两年间建成外马路(今淞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金山路(已湮没)、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以永清路为衔接街区的枢纽,并拆毁吴淞西炮台,又在镇西马路之端蕰藻浜上建大桥,以贯通南北交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设立黄浦河道局,对黄浦江进行疏浚,商船进出便利,外商营业重新集中于上海市区,原向吴淞口转移的趋势中止,以致吴淞埠工、升科、会丈等局先后撤销,吴淞开埠一事,因未获显著成果而中止。吴淞首次开埠结束。民国九年(1920年)11月,江苏实业界筹备吴淞第二次开埠。民国十年(1921年)2月,设吴淞商埠局,由清末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初定开埠区域南至闸北与租界毗邻,西至刘行、大场,北至采淘港。但因所定区域南界与沪北工部局辖区重叠引发纠纷,沪北工务局提出双方以鹅馋浦为界,经各方调停,最终大体确定以走马塘穿江湾镇,沿铁道至表长河为界。经三年筹备,完成全埠测量工作。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商埠局经费不足停办。
- 上一篇: 江西省考面试成绩是当天出吗?
- 下一篇: 爱新觉罗·伊里布-清朝的宗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