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此词条收录于12/26,仅供参考
张道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
张道陵在历史上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鲁传》中,书中记载张道陵客居蜀中,在鹄鸣山学道,造道书迷惑百姓,因教众交五斗米而被称为“米贼”。后世史书如《后汉书》也延续这一说法。魏晋时期,张道陵的记载开始带有一些神话色彩,葛洪《神仙传》记载,张道陵原为太学学生,晚年追求长生之道,十年学有所成,在鹤鸣山隐居时得老君亲授,修行精进,降妖除魔,治病救人,造福蜀地百姓。而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攥写的《汉天师世家》,对张道陵的事迹记载更为丰富。书中记载,张道陵少时喜欢阅读河图、洛书、天文、地理这一类书籍,曾入太学学习,精通《五经》。早年间,张道陵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隐居期间汉章帝刘炟和汉和帝刘肇都曾征召他,张道陵都没接受。张道陵在云锦山炼成“龙虎大丹”,云锦山因此得名“龙虎山”,受神人指引在嵩山石室内获得《黄帝九鼎丹书》和《太清丹经》。张道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修道,得太上老君授予三五都功诸品经录等物,道法有成后降五帝、白虎神,打败八部鬼帅六大鬼王,立二十四治(即教区),灭咸泉毒龙、封十二神女为井神,教百姓煮盐之法,造福一方。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道陵将天师教传给了儿子张衡后,在云台峰飞升。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册赠后汉天师张道陵为“太师”。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封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司”。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加号张道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司”,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加封张道陵为“正一沖玄神化静应显祐真君”。世传张道陵自撰《老子想尔注》,是道教早期主要著作。
张道陵促使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有规戒的宗教团体,并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他创立道教传道的过程,不仅在引导整合民众的精神信仰中发挥了作用,也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古代端午节前后,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厅堂中挂张天师(张道陵)画像或摆上他的塑像,避邪除灾,保佑家宅平安。
张道陵在历史上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鲁传》中。《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的祖父张陵,客居蜀中,在鹄鸣山学道,造作道书迷惑百姓,信仰其道的百姓交五斗米,所以世人称呼张陵为‘米贼’。张陵死后,其子张衡接其衣钵传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接着传道。”这一记载延续到《后汉书·刘焉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