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此词条收录于12/25,仅供参考
篆书(Seal script)是五种古汉字书体中起源最早的种类之一,是汉字之源,也是其他书体的母体。广义上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及其近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狭义上的篆书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后世所称篆书,一般都是指小篆。
公元前14世纪,最早的篆书字体甲骨文出现,甲骨文初期的文字字形较大,字体粗犷,至晚期字形变小,但整体更加精美。在殷商时期出现了另一种篆书字体——“金文”,被称为狭义上的大篆。西周和东周时期,金文的使用达到鼎盛时期。籀文出现于周朝后期,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与小篆已十分接近。秦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整理出“小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篆。到了西汉末年,小篆开始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三国时期小篆已不再广泛使用。到了唐宋时期,小篆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唐朝时李阳冰开创了“铁线篆”,宋代发展出九叠篆。从五代到宋朝,小篆书家基本死守李阳冰法度,没有创新。到了元朝和明朝,小篆更加衰落。清代中期以后,小篆得到了复兴,使小篆得到了开拓和创新,并产生了一大批小篆名书家,其中最杰出的是邓石如。到了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小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风格多样,小篆名家颇多。到了近现代,篆书艺术继续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繁荣景象。
篆书的代表人物有史籀、李斯、李阳冰等,代表作品有《石鼓文》、《泰山石刻》、《般若台铭》等。
篆书有其独特特征,其字体线形大致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结字多匀称,线条分布往往等距,字法上具有象形性、繁简性和对称性的特点,书法方面有平正性、均匀性的特点。篆书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也是汉字的早期形态,在形体上保留着浓重的象形意味。这种“象形”是对外物有图形意味的点画与结构。当篆书发展到小篆阶段,字形更加符号化,并将笔画规范化,出现了汉字的横竖撇点折的基本笔画的原型,使汉字摆脱了象形的束缚。篆书的发展顺应了当时文字简化的趋势,对后世的隶书、楷书等正体的发展定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上一篇: 怎么查自己的邮箱地址?(怎么查自己的邮箱地址)
- 下一篇: 河北定州监狱待遇怎么样?(定州监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