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此词条收录于12/25,仅供参考
中国远征军(1941年—1945年),别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部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为英国殖民地的缅甸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战略目标。为实现对日共同作战,中、英、美三国在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应英国代表魏菲尔(ArchibaldWavell)爵士的请求,1941年12月26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建立了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依此入缅与英军协同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2年初,约1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入缅,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同年3月,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发起作战,先后发起同古保卫战、仁安羌之战、腊戍之战。至5月,日军接连占领了腊戍、八莫等地区,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随后,中国远征军分多路向云南和印度(时为英国殖民地)撤退,由于指挥错乱,环境恶劣,10万入缅远征军撤至滇西和印度时仅有4万人左右,损失惨重。
为准备缅北反攻,中国驻印军训练中心于1942年夏在印度兰姆伽建立,并组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次年夏,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为策应驻印军反攻缅北,蒋介石在昆明重建中国远征军(又称滇西远征军),先后由陈诚、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滇西远征军接连发起腾冲战役、松山战役等反击作战。在接连取得缅北反攻战和滇西收复战的胜利后,滇西远征军与驻印军于1945年1月在缅甸会师。3月,中国远征军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奉命撤回国内。随后,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撤回中国,编制也随之撤销。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三年多的时间中,中国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40万人,伤亡人数10余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保障了援华物资安全顺利运输,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在反攻作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驻印军伤亡12729人,远征军阵亡26697人,伤35541人,失踪4056人。
- 上一篇: 帝辛-“大邑商”最后一代的君主
- 下一篇: 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