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此词条收录于12/24,仅供参考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中姜齐共32代国君,田齐共8代国君,始封君为吕尚(姜尚、姜子牙),是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分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了齐国。周成王时,发生了武庚和管、蔡之乱,周公旦便命令吕尚向四方征讨五侯九伯,铲除祸乱。自此以后,齐国便有了征伐权,也从此成为周王朝中的东方大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将齐国的繁盛推向了巅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至此之后,齐国逐渐走向衰落,卿大夫之间相互倾轧兼并,姜氏齐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至此姜氏齐国彻底为田氏齐国取代,齐国的历史也从此进入了“田齐”时期。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任用邹忌为相,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田地时期,齐国对外扩张,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齐国的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邻;春秋晚期,齐国疆域已包括今胶东半岛,西至聊城,南至泰沂山系以南的部分地区。雷海宗认为齐桓公时齐国人口最多360万,齐国通行的货币是齐刀币、布币等。齐国政治上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上以农、工、商为国之三宝;外交上先后采取睦邻安邻、外攘戎狄、推行霸权、中立等外交政策;文化上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周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对于齐国国号的由来一般学者认为也是沿袭商代已有的名称。在南宋《路史·国名记一》中就提到商代已有齐国,周武王立国后将吕尚封在齐地,国号仍为齐。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提到“齐师”,对于甲骨文中提到的齐,郭沫若认为:“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保留国号,齐国因此有“姜齐”和“田齐”之分。其中“姜齐”的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第一人,“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
- 上一篇: 李悝-中国战国时代思想家
- 下一篇: 齐宣王-战国时期田齐第五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