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指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解说,阐发经义的学问,主要有注、笺、疏、正义、解、集解等几种形式。“经学”之称首见于《汉书·邹阳传》:“阳曰:‘邹鲁守经学。’”。关于经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战国儒家开始尊称孔子编次、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并开始撰集解释这些经书的“传”“记”,当为经学之始。后来秦焚书禁私学,儒经除“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外,大都亡佚。汉初,儒经的传授渐次恢复,到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当时政府法定的“经”,从此儒家经学成为封建社会文化的正统。
西汉经学家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观点阐说《春秋公羊传》,首开今文经学。西汉末刘歆请立古文经学博士,遂开始有今古文经学纷争。今文经学讲阴阳五行、纬候图谶,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也没有完全摆脱谶纬影响,但主要讲文字训诂及典章制度。东汉末郑玄兼融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郑学流行,今古文经学的斗争趋于消失。到汉魏之际,原有经学已无法适应剧烈变动的世局之需,于是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经学乘势而起。王、何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摒弃了汉儒章句训诂的繁琐方法,深研儒经义理,开创了经学的新局面。南北朝时政治分裂,经学也分为“南学”和“北学”,“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北史·儒林传》),南学多受玄学影响,北学则基于少数民族统治者欲以学统争取政治正统之需要而固守东汉经学旧说。当时佛教盛行全国,南北经学均受佛经体例的影响,都开始制作“义疏”体以经解。南学尤以义理阐经,还就《礼记·中庸》发挥心性天命之说。
唐初孔颖达等奉敕编撰官书《五经正义》,其以南学为主,统一经学内容、经书版本,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中唐时,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官方经学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韩愈等人尝试建立以儒家道统为内容的新经学。北宋从庆历年间开始逐步更新经学内容,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新经学。南宋朱熹集理学大成,也集经学之大成。宋代经学大讲理、气、心性等,哲学性比较突出。元明清时期的经学主调是宋代经学,以朱子学为经学正统。明清之际,顾炎武反对明末理学空谈心性之风,主张恢复东汉的古文经学。清乾隆、嘉庆时期,众多经学家崇尚东汉经学,致力于训诂、考证、辑佚书,形成所谓“乾嘉汉学”。鸦片战争后以研求“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复盛,康有为借今文经学之公羊“三世说”鼓吹变法维新。“五四”时期学界奋起“打倒孔家店”,宣告了经学在社会文化领域之正统地位的终结。
两千多年来的经学史与封建政治密切关联,其兴衰分合亦多与封建政治演变有关,经学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不小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有所影响。“五四”以后经学成为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 上一篇: 尼龙和牛津布是一回事吧,它们都是轻巧面料吗?
- 下一篇: 十大免费电视软件排行?(11/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