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星》,此词条收录于04/17,仅供参考
O型星属于高质量、高温度的恒星类别,其质量普遍超过太阳16倍,表面温度高达30,000摄氏度以上。这类恒星具有极高的光度,达到数万倍太阳光度。然而,由于它们常被厚重尘埃包围,其可见光波段的颜色与F、G、K型星相似,不易区分。O型星的辐射主要在紫外波段,因此其温度升高对其可见光颜色的影响有限。由于深藏于星云之中,这些恒星受到显著的消光和红化效应,使得它们在观测中显得暗淡且呈现红色,难以通过颜色区分。
O型星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一个质量为太阳120倍的O型星,其寿命仅为300万年,而即使是质量最小的O型星,寿命也只有1300万年。这种短暂的寿命意味着O型星在其一生中很难离开出生的星云,因此处于婴儿时期的O型星很难被发现。O型星的光度划分标准与F、G、K型星不同,它们的光度是根据星风的强弱来划分的。O型星的光谱类型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其质量,因为光谱类型对应着一个较大的质量范围。
O型星在主序阶段的光度变化相对较大,然而一旦它们离开主序阶段,光度的变化幅度会变得非常小。这表明O型星的光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初始质量,而与其所处的演化阶段关系不大。在演化过程中,O型星可能会发展成为红超巨星,但这一过程受到金属丰度和自转等因素的影响。最终,O型星将以核塌缩超新星的形式结束其生命周期,为研究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爆炸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202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数据中筛选出209颗O型星,其中包括135颗新发现的恒星。这项研究工作是迄今为止利用单一光谱数据库一次性新发现银河系O型星数量最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