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持久战作用
最佳答案:
逐步改变力量对比
- 消耗敌人资源:通过持续的作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物资补给,使敌人的战争潜力逐渐下降。
- 积累自身力量:在长期作战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水平。
争取战略主动
- 打破敌人速决企图:敌人往往希望速战速决,持久战使敌人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陷入战争泥潭。
- 掌握战争节奏: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作战时间和地点,掌握战略主动权。
动员和组织民众
- 激发民族斗志:长期的斗争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增强民族凝聚力。
- 建立稳固后方:在持久战中,可以建立和发展根据地,为长期作战提供稳固的后方支持。
争取国际支持
- 赢得国际同情:通过长期的艰苦抗战,展示坚定的抗战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 推动国际合作: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持久战有助于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实现最终胜利
- 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经过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逐步积累力量,最终发起战略反攻,取得战争胜利。
持久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改变力量对比、争取战略主动、动员民众、争取国际支持,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
论持久战什么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什么是胜利之本介绍:
《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
揭示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军事领域里的运用,是中国的群众路线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对指导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军事斗争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是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
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意思是
1、兵来自于民,有足够多的百姓,才能征募足够的士兵;
2.百姓提供赋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没有足够的百姓,何来足够的后勤补给;
3.百姓服徭役,随大军出战,一般参与粮草运输,极大的节约了军力;
4.所谓的民心者的天下,不得民心的,只会叛乱四起,军队四处疲于奔命。
出处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
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日,主张全面抗战思想的集中表述。
《论持久战》在宣传正确的抗战战略方面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1、主要内容
①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②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③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2、意义
①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②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③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背景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上一篇: 已出版的耽美小说(04/09更新)
- 下一篇: 吃什么药白血球降低了(04/09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