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怎么治疗督脉受损的宝宝
最佳答案:
对于督脉受损的宝宝,可以采取捏脊、穴位按摩和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这些方法有助于疏通督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症状。
捏脊疗法
- 操作方法:家长可以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宝宝脊柱两侧的皮肤,从尾骶部开始,沿着脊柱向上捏至颈部,重复数次。
- 作用:捏脊可以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促进气血流通,调理脏腑功能,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穴位按摩
- 常用穴位:可以选择督脉上的身柱穴、命门穴等关键穴位进行按摩。
-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揉这些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力度要适中,以宝宝感到舒适为宜。
- 作用: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督脉,温补阳气,改善宝宝的不适症状。
艾灸疗法
- 操作方法: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艾条对宝宝的特定穴位进行温和灸,如身柱穴、命门穴等。
- 注意事项:艾灸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烫伤宝宝皮肤,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每个穴位灸2-3分钟即可。
- 作用: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督脉受损引起的症状。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专业医师的建议进行。
捏脊疗法为什么能治病?捏脊疗法是否可以防治小儿疾病?
近年来不断流行的一种按摩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捏脊疗法,就是对...的腰椎部分的那个脊椎进行按摩,很多人都说捏脊疗法是骗人的,其实捏脊疗法对...是有很多好处的,不管是对老人还是孩子,那么捏脊疗法为什么能治病?捏脊疗法是否可以防治小儿疾病?
1、捏脊疗法能治病原因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便秘、咳喘、夜啼等慢性病症,属于小儿推拿术中的一种。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可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整脏腑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捏脊疗法因操作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所以可作为父母给宝宝日常保健或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小儿捏脊可预防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如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泄泻、厌食、营养不良、疳积等。由于宝宝的脾胃比较薄弱,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迁延也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这些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但急性腹泻等急性疾病时,不适宜进行捏脊。
2.呼吸系统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但宝宝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的时候,不宜进行捏脊,需症状痊愈之后才能进行捏脊。
3.小儿遗尿症:中医认为遗尿主要因肾气不足,膀胱虚冷,或肺脾气虚,膀胱失约所致。捏脊可以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的效果。此外平时出汗比较多的宝宝也可通过捏脊来增强体质,减少汗出。
4.其他:如夜啼、睡眠不安。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宝宝晚上睡觉时易哭闹,睡不踏实,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捏脊疗法比较适合慢性疾病或疾病的缓解期进行,不适合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进行,比如宝宝正感冒严重的时候或者急性腹泻等。
3、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见图1)
3.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的第一遍。(见图2)
4.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第二至四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第五至六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单捏不提。总共6遍结束。
5.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6.一般每天捏1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4、捏脊疗法注意事项
1.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2.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要捏捻,不可拧转。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5.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会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超过7岁的孩子因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6.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宜进行捏脊。
现代精油小儿推拿-工字搓背
一, 工字搓背,很多父母用过效果还不错,具有温补阳气、行气活血、强身健体、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用的精油: 乳香、保卫
背部是...的阳面,也是推拿脊柱神经脊髓的操作面,因工字搓背的部位包括督脉、肺部重要穴位及肾脏重要穴位,所以具有通督脉和强肺肾的功能,可治疗督脉不通,肺肾两脏相关疾病。
工字搓背可以提升阳气,增加抵抗力,有助于脾胃生化,宝宝吃饭香。
日常孩子受寒、流鼻涕、咳嗽,在感冒初期的时候,就可以用工字搓背来治疗,一天早晚两次,效果还不错;有些孩子得了肺炎,打针输液之后精神、食欲不佳,也可以用工字搓背来帮助恢复;还有一些孩子很容易感冒生病,生长发育缓慢,体质比较弱、性格内心胆小,在孩子没有生病时,早上可以经常给孩子做工字搓背,来增强体质。
工字搓背的手法如图所示:
1、沿大椎一线横搓,掌根或小鱼际用力;
2、沿督脉上下搓,包含两侧膀胱经,掌根或小鱼际用力;
3、沿八髎穴横搓,掌根或小鱼际用力;
工字搓背---- “一穴管天下”的懒人穴、傻瓜穴。 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和上背部“肺兪”“身柱”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所在横线组成。 具有温补阳气、行气活血、强身健体、止咳平喘的作用。因工字搓背的部位包括督脉、肺部重要穴位及肾脏重要穴位,所以具有通督脉和强肺肾的功能,可治疗督脉不通,肺肾两脏相关疾病。
此穴适用于:
1 . 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鼻炎、反复感冒等;
2 . 肾脏疾病,如尿频、遗尿、腰腹冷痛、先天不足,小儿发育迟缓、久咳等;
3 . 阳气不足、督脉不通的疾病,如腰酸背疼、四肢冰凉、精力不足、头晕不适、贫血、慢性病体质虚弱等。
应用方法:
1.感冒咳嗽的治疗和预防。每次感冒咳嗽初起,给宝宝早中晚工字搓背100次,一般做三四天即可控制病情甚至不用任何要即痊愈。
2.体质差或发育不良的宝宝每天单独工字搓背即可增强体质,促进生长,特别适合害怕疼痛,不愿捏脊的宝宝,可作为捏脊的替代穴位。
注意事项:
1.搓背时,需要加点介质(吴老师常用婴儿抚触油,也可以用淀粉)。
2.每次搓100-200次,手法不渗透的可以增加次数,透热为度。
3.搓时要避风,避免虚邪贼风侵入。
小儿推拿的四种常见手法
推拿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医的一种治疗和保健的方法。推拿分为保健和治疗两种,都说推拿可以治疗儿童疾病,这是真的吗?小儿推拿的作用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下面是有关小儿推拿的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1、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
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3、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龟尾。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
作用:四法皆有通大便之功。合用于小儿便秘。
注意事项:一般饭前时行。每日一次。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4、治外感四法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
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且。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风寒感冒可用葱、姜水做为介质。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加强发汗、退热之功。
温馨提示:
如果是小儿积食,主要推拿脾经、胃经;孩子若拉肚子,同积食所用方法差不多,只是手法有所不同:顺经为补,逆经为泄,轻柔为补,重手法为泄,积食、便秘要用泄法,拉肚子需要补法。
- 上一篇: 糙米的功效(03/30更新)
- 下一篇: 降香的功效与作用(03/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