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鱼身上长疙瘩怎么治疗
最佳答案:
痘疮病
- 病因: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 症状: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逐渐增厚成石蜡状增生物,形如痘疮。
- 治疗方法
- 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促使“增生物”脱落。
- 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
- 投喂大黄药饵,每千克饲料混50g大黄粉,连用5至10天;同时全池泼洒病毒灵,浓度为4毫克/千克。
孢子虫病
- 病因:由孢子虫寄生在鳞片基部引起。
- 症状:鳞片鼓包,伴有鳞片脓肿等症状。
- 治疗方法
- 用90%的晶体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每立方水体0.5克。
- 杀虫第2天后,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每方水体1克。
竖鳞病
- 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
- 症状:鳞片竖立,端部脓肿,挤压后有液体流出。
- 治疗方法:使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每方水体1克。
水霉病
- 病因:由水霉和绵霉寄生引起。
- 症状: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菌丝深入皮肤。
- 治疗方法
- 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 用1/50万硝酸亚汞溶液药浴,水温在15℃以下浸洗1.5~2.5小时,15℃以上浸洗1~1.5小时。
寄生虫感染
- 病因:由锚头蚤、鱼虱等大型寄生虫叮咬引起。
- 症状:鱼体较瘦,粘液多,红点大部分出现在体表两侧。
-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寄生虫类型,使用相应的杀虫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兽医的建议进行。
刚买回来的鱼发现身上长有东西,几个月过去了,这个疙瘩越长越大,到底是什么东西,各位网友帮个忙
可能是因为外伤引发的感染,形成了肿块,也有可能是因为寄生虫导致皮肤受损后引发的感染。如果发现鱼身上有这样的情况,可以先将鱼捞出来,用湿润的毛巾包裹住,然后仔细观察肿块。如果有脓水的话,可以使用棉签清理干净,处理完伤口后,可以用黄粉填满伤口,防止再次感染。使用土霉素软膏封口,保持水质清洁,勤换水,减少投食,一般十来天左右鱼就会恢复。
在处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鱼的刺激,避免进一步伤害。保持鱼缸水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鱼尽快恢复,还能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如果鱼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建议及时联系专业的宠物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平时也要注意鱼缸的日常维护,确保水质适宜,食物新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鱼的生存质量。
提醒各位养鱼爱好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要过于紧张,保持冷静,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建议,以便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宠物鱼。
鱼身上长疙瘩是为什么?
1. 疖疮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鱼类皮肤疾病,这种病菌导致的病症严重。
2. 治疗疖疮病的方法包括使用黄粉药浴,如果鱼类摄食,还可以配合药饵。每日可使用呋喃唑酮5克或盐酸土霉素5-7克混合饵料,分两次投喂,持续一周左右。
3. 如果一周内病情没有改善,则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拔除鱼鳞并切开皮肤排脓。在拔鳞和清创后,用棉签清除伤口上的烂肉和脱落鳞片,随后涂抹浓度高锰酸钾溶液。
4. 伤口涂抹高锰酸钾后会结痂。此时,将鱼放入盐水中静养,停止喂食,保证充足的氧气,并维持水质清洁以防感染,鱼类会逐渐恢复。
5. 如果暂时不采取切开治疗,可以在药浴和药饵治疗的在病灶处涂抹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以消炎,这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6. 疖疮病的严重肿胀通常是由水质问题或原有的外伤感染引起的。鱼类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 上一篇: 怀孕下巴长痘怎么治疗(下巴长痘痘怎么治疗?)
- 下一篇: 15岁背部受凉怎么治疗(03/0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