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上肢瘫痪症(上肢周围性瘫痪是怎么回事?怎样检查诊断及..)
0
新人999
2025-02-08 17:11
2
本文目录:
中医怎么治疗上肢瘫痪症
最佳答案:
中医治疗上肢瘫痪症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穴位按摩、针灸、艾灸、中药调理、推拿等,旨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穴位按摩
- 常用穴位: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
- 方法:点压上述穴位8-10秒钟,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针灸治疗
- 上肢瘫痪取穴:肩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 分期治疗:急性期取督脉和任脉经穴,如百会、人中、承浆等;恢复期取阳明经穴,如足三里、三阴交等。
艾灸治疗
- 方法:选取相应穴位,用艾条进行温热刺激,每次治疗一定时间,每日一次,连续多日。
- 作用: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中药调理
- 原则:根据病情选择散寒通络、益气养血等方法。
- 方剂:如五积散、补阳还五汤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
推拿调理
- 方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局部穴位和肌肉。
-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肌肉萎缩、肌张力异常等症状。
中医治疗上肢瘫痪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康复训练,以提高治疗效果。
偏瘫艾灸这些穴位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
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
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一天一次两个穴位即可
上肢周围性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双下肢突然性瘫痪: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双下肢突然性瘫痪是瘫痪的一种。同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双下肢突然性瘫痪)等,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下肢中枢性瘫痪:是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缓慢进展行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征。 1、发病时血清钾降低,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病时血清钾升高,可达5-7mgEq/L,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或血钾正常,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2、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上常有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降低、U波明显且常与T波融合,其低钾的表现常比血清钾降低为早。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初是T波增高,QT间期延长,以后逐渐出现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间期及QRS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