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搬家搬厂 > 正文

原位壶腹癌怎么治疗(腹部彩超检查报告解读)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02 19:48 2

本文目录:

原位壶腹癌怎么治疗

原位壶腹癌怎么治疗

 最佳答案:

      原位壶腹癌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的壶腹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并保留足够的正常组织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惠普尔手术(Whipple procedure)和保幽门胰头切除术(PDDD)。

      2. 放疗:放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或者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3. 化疗:化疗可以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对于晚期或转移性壶腹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顺铂等。

      4. 靶向治疗:通过特定分子靶点阻断异常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适合具有相应驱动基因突变的壶腹癌患者。

      5. 中药治疗:中医药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用于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胰腺癌诊疗规范是什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
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但当患者对CT增强造影剂过敏时,可采用MR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另外,MRCP对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显优势,且与ERCP、PTC比较,安全性高,对于胰头癌,MR可作为CT扫描的有益补充。
上消化道造影:只能显示部分晚期胰腺癌对胃肠道压迫侵犯所造成的间接征象,无特异性。目前已为断面影像学检查所取代。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学改变。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胰腺癌血清中CEA、CA19-9升高。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可通过术前/术中细胞学穿刺,活检,或转至有相应条件的上级医院行内镜超声穿刺/活检获得。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广泛胰腺纤维化病变,导致胰管狭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扩张。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与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二者鉴别:
(1)慢性胰腺炎发病缓慢,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且极少出现黄疸症状。
(2)胸部CT检查可见胰腺轮廓不规整,结节样隆起,胰腺实质密度不均。
(3)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和CT检查胰腺部位的钙化点有助于诊断。
壶腹癌:壶腹癌发生在胆总管与胰管交汇处。黄疸是最常见症状,肿瘤发生早期即可以出现黄疸。鉴别:
(1)因肿瘤坏死脱落,可出现间断性黄疸。
(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充盈缺损、黏膜破坏“双边征”。
(3)B超、CT、MRI、ERCP等检查可显示胰管和胆管扩张,胆道梗阻部位较低,“双管征”,壶腹部位占位病变。
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女性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均与胰腺癌不同。影像检查是将其与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B超、CT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其他:包括一些少见的胰腺病变,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参照2006版WHO胰腺癌组织学分类(附件1)。
(二)胰腺癌的分期。
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不能测到原发肿瘤。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原位癌M1 远处转移。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肿瘤扩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肿瘤侵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2、区域淋巴结(N)。
不能测到区域淋巴结。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区域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
不能测到远处转移。
无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
注: 经CT 测量(最大径)或切除标本经病理学分析。
胰腺癌TNM分期
胰腺癌TNM分期(UICC/AJCC 2002)
分期




Ⅲ Ⅳ
,N0,
,M0,
,N0,
,N0,
,N1,
任何N,
任何T ,任何

请问肿瘤指标如果高的话 ,是不是代表癌细胞已经扩散

任何一种科学指标都不是绝对的。就拿公认的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来说,除绝大多数肝癌病人的血清呈阳性外,还有31%~52%的急性肝炎、15%~58%的慢性肝炎以及11%~47%的肝硬化病人的AFP也会有大幅上升,因此不必一看到“阳性”就“色变”。与此甲胎蛋白阴性自感不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还要依靠大夫联合多项检查直至细胞学、病理学检查等做进一步查实和鉴别。
</p>甲胎蛋白(AFP):
  (1)原发肝癌80%AFP>400ng/ml,近20%AFP正常。AFP可早于影像学6-12月出现异常,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建议肝硬化患者定期复查AFP。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绝大部分AFP<400ng/ml。
  (3)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等伴肝转移者AFP可升高。
  (4)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妊娠期AFP异常升高,要排除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可能。
癌胚抗原(CEA):
  (1)CEA升高主要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2)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良性病CEA可升高。
  (3)癌症越晚期,CEA越高,阳性率越高;腺癌敏感,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分化程度越高阳性率越高。
  (4)正常人吸烟者CEA升高。
  (5)癌症病人的胸、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常升高。
糖类抗原125(CA125)
  (1)卵巢癌血清CA125升高,阳性率61.4%;治疗有效CA125下降;复发CA125升高先于症状;CA125是判断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
  (2)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43%,胰腺癌50%,肺癌41%,胃癌47%,结/直肠癌34%,乳腺癌40%。
  (3)其他非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
  (4)在许多良性和恶性胸、腹水中发现CA125升高。
  (5)早期妊娠,也有CA125升高。
糖类抗原15-3(CA15-3)
  (1)乳腺癌患者CA15-3升高,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60%,乳腺癌晚期的敏感性80%。
  (2)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3)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10%。
糖类抗原19-9(CA19-9)
  (1)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CA19-9明显升高,尤其胰腺癌晚期的阳性率可达75%,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但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2)胃癌的阳性率50%,结/直肠癌的阳性率60%,肝癌的阳性率65%。
  (3)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
  (4)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糖类抗原72-4(CA72-4)
  (1)胃癌的阳性率65-70%,有转移者更高。
  (2)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PSA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时,血清PSA可增高;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有待提高。虽然妇女没有前列腺器官,PSA也存在于几种女性组织和体液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PSA阳性乳腺癌患者治愈率较高。乳头溢液中PSA的水平提示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前列腺癌血清PSA升高,阳性率在50%-80%。
  (2)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可见血清PSA升高;良性前列腺增生血清中游离PSA的比例是显著增高的。
  (3)PSA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一般以每年0.04ug/L的速度递增。
  (4)PSA水平与前列腺的体积有关,但两者并不具有相关性。
  (5)有关前列腺损伤的各种检查均可引起PSA的明显升高。
  

腹部彩超检查报告解读

腹部彩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超声所见(行超声检查时医生所能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诊断意见。
腹部彩超常见结果
1、肝脏异常
(1)肝边缘与轮廓异常:彩超可见肝脏肿大,肝脏经线增加等征象,多见于肝炎、脂肪肝和肝淤血等;肝表面局限性隆起,多见于肝肿瘤;肝右叶缩小,左叶、尾状叶代偿性肿大,后期为两叶萎缩,肝表面增粗、不平整,严重时呈凹凸波浪状,多见于肝硬化;
(2)肝内回声异常:肝弥漫性病变,彩超可见肝实质内回声增强,呈细密点状,肝后方回声衰减,常见于脂肪肝;肝局灶性病变,彩超可见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或混杂回声,低回声见于肝囊肿、肝脓肿、肝癌,强回声或低回声见于肝血管瘤;
(3)肝内管道改变:脂肪肝或肝硬化时,肝内显示的管道数目减少;肝淤血可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扩张;肝肿瘤可压迫肝内管道,使之移位或梗阻。
2、胆囊异常
(1)胆囊肿大:胆囊壁显著伸展,胆囊体部、颈部皱襞消失,多考虑为胆道内压增高;
(2)胆囊壁异常:胆囊壁肥厚超过3mm,肥厚胆囊壁的中央呈带状低回声,形成三层构造,多为胆囊水肿所致;彗星样回声,胆囊壁呈冰凌状回声,多提示壁内有结石;囊肿状小圆形回声,多见于胆囊腺肌瘤;三角征,胆囊体部两侧胆囊壁有三角形或半圆形隆起,内有小囊肿像,多见于腺肌瘤;
(3)胆囊内腔异常:圆盘状回声,表现为新月状强回声,常见于胆囊息肉、胆囊癌等;乳头状回声,表现为桑实状隆起回声,常见于胆固醇结石、胆囊息肉等;结节状隆起,呈结节状回声,常见于胆色素结石、胆囊癌;碎屑回声,常沉积在胆囊底部随体位移动,常见于胆囊泥沙样结石、胆囊炎等;胆囊内腔模糊,操作者无法看清胆囊内腔,常见于浸润性胆囊癌或胆囊炎。
3、胰腺异常
(1)胰腺大小:弥漫性肿大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弥漫性胰腺癌等;局限性肿大可见于胰腺良恶性肿瘤、胰腺囊肿、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缩小可见于老年人胰腺、慢性胰腺炎、异位胰腺等;
(2)胰腺轮廓:轮廓规则可见于急性胰腺炎;表面呈波浪状,凸凹不平,可见于慢性胰腺炎等;局部膨隆,形态失常,可见于胰腺良恶性肿瘤和慢性胰腺炎形成炎性假瘤等;
(3)胰腺内部回声:弥漫性和不均匀性回声增强,可见于慢性胰腺炎、全胰癌等;弥漫性回声减低,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等;局限性回声增强,可见于胰腺钙化、结石等;局限性回声减低,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及胰腺肿瘤等;点状和斑块状强回声,可见于胰腺钙化、结石和慢性胰腺炎等;无回声,可见于胰腺囊肿、急性胰腺炎并发胰内积液、胰腺脓肿亚急性至慢性期等;气体回声,可见于胰腺脓肿合并产气杆菌感染;
(4)胰管扩张:均匀性或不均匀性扩张,胰管贯穿病灶,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均匀性或串珠状扩张,胰管突然中断,不贯穿病灶,可见于胰腺恶性肿瘤、壶腹癌等;
(5)其他:胆道扩张,可见于胰头癌等;胰周血管和脏器受压、浸润及转移,可见于胰腺癌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周围炎症、狭窄和栓塞,可见于急性胰腺炎等;胰外积液、积血,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外伤等;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胰腺恶性肿瘤等;肠道异常积气、肠麻痹、腹水、胸水,可见于急性胰腺炎等。
4、脾脏异常
(1)弥漫性脾肿大:脾脏弥漫性肿大,各径线均增大,形态饱满,早期脾实质回声与正常脾脏回声无区别,后期脾实质回声可表现为光点增粗,回声增强;
(2)脾脏局灶性病变:脾脏多无明显肿大,外形正常,轮廓线清晰,脾实质内见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可见于脾脏单纯性囊肿;
(3)脾肿瘤:圆形、边界清、高回声,内部回声均匀或呈蜂窝状,可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散在、界限清楚的圆形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多个病灶可相互融合,可呈枫叶状团块,病灶之间隔以线状高回声带,可考虑为脾内结节或肿块;
(4)脾脓肿:脾脏呈圆形、椭圆形,边缘不规则,壁较厚,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脓肿壁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5)脾梗死:梗死区内无血流信号,梗死范围广泛时脾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可能增高;
(6)脾囊肿:囊壁薄,轮廓清晰,内部液性暗区清亮,透声性好;
(7)脾破裂:脾形态轮廓失常,脾实质有不均匀回声增强区或减低区,可见于脾真性破裂;脾脏外形增大,轮廓清晰,被膜光滑,实质内出现局限性混杂回声区,或多个小片状无回声区,可见于中央性脾破裂;包膜与实质之间出现月牙状无回声区,包膜完整,脾实质有凹状压迹,可见于包膜下血肿。
常见疾病医生建议
1、肝硬化
建议找出肝硬化原因,最常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等,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必要时到相关科室就诊。一般情况下,肝炎患者可以选择抗病毒或改善肝功能治疗,如避免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去除或减轻病因、维持肠内营养、保护肝细胞。部分肝硬化患者可逐渐演变为肝腹水、肝衰竭等,需定期复查,早期发现,并进行相关干预。
2、脂肪肝
建议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多运动、减少膳食能量,以减少体重负担,若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脂,可遵医嘱采取降血脂药物治疗。
3、胆囊结石
对于大部分无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多采取观察策略,待患者出现症状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对于反复发作、伴有胆囊结石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建议及时行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如果在胆囊炎缓解期、胆囊结石介于3-5个或胆囊壁正常者,可选择保胆取石治疗,但是部分患者会有复发可能,需要引起注意。
4、胆囊癌
如无远处转移,首选手术切除治疗,若肿瘤局限于原位癌,患者可获得根治。
5、急性胰腺炎
治疗时积极控制炎症、寻找并去除病因(最常见原因为胆源性胰腺炎,需要B超或磁共振检查排除胆系结石),以防反复发作或加重炎症反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6、脾脓肿
除抗生素治疗外,若脾已与腹壁粘连,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术,也可行切除治疗。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