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气胸病人
最佳答案:
以下以感冒、咳嗽、失眠为例,介绍中医相关治疗、症状及用药:
# 感冒
- 症状
- 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 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 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 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 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疗及用药
- 风寒束表证:治以辛温解表,方用荆防败毒散。
- 风热犯表证:治以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
- 暑湿伤表证:治以清暑祛湿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
- 气虚感冒:治以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
- 阴虚感冒:治以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
# 咳嗽
- 症状
-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 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 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 治疗及用药
- 风寒袭肺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三拗汤合止嗽散。
- 风热犯肺证: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
- 风燥伤肺证: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
- 痰湿蕴肺证: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痰热郁肺证:治以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
# 失眠
- 症状
-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 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 痰热内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肝郁化火: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 治疗及用药
- 心脾两虚:治以补养心脾,以生气血,方用归脾汤。
- 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
- 心胆气虚: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
- 痰热内扰:治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温胆汤加黄连、瓜蒌。
- 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佐以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