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大同江发源于金秀县观音山北麓,是平南县内第二大河流,由金秀的罗香流经县内的马练乡、同和镇,在同朝村利例屯竹山与花莲河汇合,流到妙客与大黎江汇合,经藤县濛江注入浔江,与桂江在梧州汇成西江,融入珠江再汇入南海连接粤港澳,沟通东南亚。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的时代,大同江上舟楫[jí]穿梭往来,沿江圩市宛如一座座水上驿站,繁华非凡,为当地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同江是当地人民的母亲河。
大同江流域范围包括现在的来宾市金秀县罗香、贵港市平南县同和、马练、安怀和梧州市藤县宁康、大黎、东荣、太平、濛[méng]江等10多个乡镇。大同江总流域面积1139km2,干流总长106km。大同江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大同江两岸山峰清秀迤逦,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荫。大同江四季如春,满山含翠,嫩绿铺江。两岸茂密绵延的篙竹在清澈的江水中倒影如画。
大同江流域自然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灌草丛、沼泽和水生植被,人工植被主要包括桉树林、柑橘林、杉木等经济果木林及水稻、荸荠、芋头、芭蕉等农作物。大同江范围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分别为瑶山鳄蜥;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分别是大鲵、虎纹蛙、白鹇、黑冠鹃隼、黑鸢、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燕隼、红隼、领角鸮、斑头鸺鹠和猕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65种,其中两栖类10种;爬行类6种;鸟类38种;兽类11种。
大同江沿岸在一万多年以前已有人居住,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原始人使用过的坎筐石器,同和镇各地出土了各式古代铜鼓,在马练乡营盘村还发现了西汉古墓出土的小陶斧和铜耳杯。代表了平南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新文化类型,陶器的特征与广西其他遗址的陶器特征有所不同,但与广西各地新旧石器时期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沿江分布。大同文化是沿江繁衍的典型。大同江和花莲水汇合处的三角洲地带,曾是古大同县遗址(位于今平南县同和镇同朝村利例屯)所在地,大同江原叫沱礼江,因大同县治设于此而改名。大同县设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直至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才撤销,存在350年,其曾经的版图沿江上游至金秀县的罗香,下游至藤县的三江,东至藤县的大黎镇,西至平南县安怀镇,管辖范围涉及现在的来宾市、梧州市、贵港市等地。
- 上一篇: 桥头堡-陆桥经济研究中的概念
- 下一篇: 京畿道-大韩民国道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