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屈原投江,是指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在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的事件。
屈原投江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屈原投江的原因,各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也是流传最广的观点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痛恨朝政紊乱,世事昏浊。第二种观点是殉国说,此种说法盛行于清至今。第三种观点是屈原尸谏说。第四种观点是屈原被楚王赐死而投江。第五种观点是说屈原是被谋杀的,但此说被认为是信口雌黄和故意哗众取宠的说法。
附近的农民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纷纷前往打救,但连屈原的尸体都没有找到,于是,他们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包粽子投入江中,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的民俗活动,就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屈原出生在楚国归(葵,通夔[kuí])乡乐平里(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香炉坪,与楚怀王同为芈姓后代,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子瑕的后人。子瑕封于屈地,以屈为氏。父亲屈易,字伯庸,任大莫敖之职,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屈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富,能看清政治形式变化,又善于外交辞令。屈原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完成作品《橘颂》。冠礼之后,入兰台宫讲习《诗》《书》,成为楚王的文学侍臣。
- 上一篇: 秋衣英文怎么说(12/29)
- 下一篇: 办理护照地址(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