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此词条收录于12/25,仅供参考
三公九卿,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建立政权机构,称其为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皇帝之下中央的最高官吏;九卿是泛指品秩为中二千石的中央长官。
三公九卿始于周朝,形成于战国,秦朝时确立。三公主要职责是辅佐国家政务,以太尉主管军事,丞相总理国政,御史大夫辅助丞相并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具体事务,其中奉常主掌宗庙礼仪,郎中令职掌宫殿侍卫,卫尉掌管宫内禁外的守卫,太仆安排皇帝出巡,廷尉主管审判上诉案件、典客主管郡国、外交来使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的财政钱粮,少府主管皇帝私人财政和事务,此外还有中尉、太子太傅、将作少府等卿。
西汉建立后,基本沿袭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但太尉不常设立,实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开府分曹,处理事务。西汉武帝时期,因丞相位高权重,危及君权,汉武帝改革中央官制,将实权转归尚书台,丞相、太尉的权利被削弱,御史大夫则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官。此后,哀帝、成帝、新朝王莽时期都对三公九卿的名称有所变更。东汉时期,政权内部结构重新调整,三公名义上各自下辖三卿,实际上九卿直接或者通过尚书台间接听命于皇帝。三国时期,魏国将尚书台独立,取代三公府,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书省、门下省的出现,九卿成为具体服务机构。隋朝以后,三公九卿被三省六部制替代,成为加官。
秦汉时期确立了三公九卿制的基本模式 ,而三公九卿就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和组织形式的概括。实现了皇帝中央集权的目的,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监察权力。当代秦汉史专家林剑鸣认为,三公九卿的设立,使得各个官职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最终权力汇集到皇帝手中,达到维护其专政的企图。
- 上一篇: 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
- 下一篇: 山西六大河流?(汾河是什么河的支流)